少女退學再高考僅僅是“炒作”?

時間:2010-10-03 17:03   來源:新京報

  9月9日,2010屆新生正在清華軍訓,一個名叫肖詩語的女孩,已踏上赴港求學路。2008年9月,曾叫肖夢妍的她,也是這個操場上的一員。如今,她已成為香港中文大學的新生。肖詩語退學改名再考,引起社會質疑。(10月2日《成都商報》)

  從現行高考制度來説,肖詩語退學後改名參加高考,並順利被香港中文大學錄取,沒有任何問題。每個同學都有自主退學的權利,也有更改姓名的權利。對她的退學,有人説是她覺得專業不好,有人説是她感覺在清華壓力太大,也有爆料稱她重考是當地一所中學“炒作”的需要,還有人説香港中文大學每年向她提供了14.5萬港元獎學金。

  但總體而言,這些分析都忽視了一個問題:為何退學參加高考的學生越來越多?

  我國每年有200多萬復讀生,其中不少是上年被錄取卻放棄報到的,還有一些則是退學重考的,理由一般就是對學校、專業等不滿意,重考只是為了進理想的專業與學校。對此,有人很不解:校內不是可以換專業嗎?學校間不是可以轉學嗎?這些政策的確都有,但在實踐中,能換專業的學生只是極少數,轉學更是難上加難。因此,退學重考是最便捷的路徑。

  退學再高考,也就因此令人糾結。在“退學—高考”甚至“再退學—再高考”中,教育資源與個人精力其實都在浪費。對個人而言,退學總是充滿無奈;對學校而言,被學生退學總會感覺不好;公眾也有不滿:你佔了名額再退學,影響其他學生的入學機會。這顯然是多輸的結局。

  怎麼辦?不能再固守“一個蘿蔔一個坑”的招錄模式,應探索建立自由申請入學制度、自由轉學制度,允許學生同時獲得多張大學錄取通知書後再選擇,允許學生在求學過程中再選擇。這雖可能增大招生成本,卻激發了學校和學生的活力,變多輸為多贏。(熊丙奇 原題:退學再高考是無奈的多輸)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