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脊梁今夕惆悵——前南斯拉伕二戰老兵的故事(圖)

時間:2015-05-11 12:08   來源:國際線上

  二戰老兵阿達姆接受國際線上記者採訪

  國際線上報道(記者 趙芃)“空氣在顫抖,仿佛天空在燃燒。”

  “是啊,暴風雨來了。”

  相信成長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人,對這句出自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的經典臺詞一定不陌生。它和《橋》等一批曾經風靡中國的老電影一樣,真實和生動地反映了二戰期間,南斯拉伕遊擊隊員為爭取民族解放而展開的艱苦鬥爭的情景。他們為祖國的解放和自由而戰,更為二戰的整體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如今,這些老兵曾經保衛的南斯拉伕已經不復存在,他們的個人命運又如何呢?

  今年86歲的杜普蘭契奇出生於原南斯拉伕斯普利特(今屬克羅埃西亞),從小就受到作為反法西斯婦女陣線成員的母親的熏陶,讀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我的大學》長大。因此,當法西斯的鐵蹄踐踏在祖國的領土上時,年僅13歲的杜普蘭契奇毅然加入了南斯拉伕遊擊隊。

  “我當時是南斯拉伕共青團的一員,共産主義的理想指引我加入 了遊擊隊,為國家的解放而戰,因為我的國家遭受了侵略。”

  今年91歲的老戰士阿達姆在南斯拉伕克拉古耶瓦茨長大。19歲那年,他和幾十位同鄉夥伴自願參軍,投入了反法西斯的鬥爭。身為炮兵戰士的他從家鄉塞爾維亞中部舒馬迪亞出發,輾轉波黑東部,進而北上突破斯雷姆戰線,隨軍轉戰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最後在前南與奧地利的邊境阻擊撤退的德軍,數年間歷經戰鬥無數。儘管年事已高,但對當年的情景,阿達姆依然記憶猶新。

  “我們當時參軍時,並沒有統一的軍裝,就穿著平時的衣服鞋子投入了戰鬥。那時的冬天特別冷,一些戰役格外艱苦。在比耶裏納時,我們位於一處平原,四週都是德軍的碉堡,敵人架上了無數挺機槍,居高臨下,向發起衝鋒的戰士掃射,我的很多戰友都受傷犧牲了。我們在交火的同時還要挽救負傷的同伴,冒著炮火把他們從火線上拖回,施以緊急救護,併為新一波衝鋒創造條件。作為炮兵,我當時的任務是從後方給戰友們提供火力支援,沒有參與和敵人的短兵相接,因此我才能夠從惡戰中得以倖存。”

  或許在二戰歐陸戰場的功勞榜上,南斯拉伕不像蘇聯、英國、美國那樣顯赫,但它對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貢獻卻絕不容小覷。從1941年到1943年間,南斯拉伕幾乎是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開展遊擊戰,成功拖住德軍及偽軍的侵略步伐。同時,南歐也是二戰中破壞最嚴重、抵抗最強烈的地方。二戰結束時,南斯拉伕人口較戰前減少了七分之一,全國八成以上建築受到破壞。塞爾維亞共和國人民解放鬥爭老戰士協會聯盟主席,今年78歲的楚基奇這樣形容南斯拉伕將士對二戰勝利做出的貢獻:

  “當年的那些戰士,在戰爭中一直槍不離手,轉戰巴爾幹戰場的一個個地方,成功牽制了納粹德軍好幾個師的力量,使得東部戰線得以喘息和解放。他們浴血奮戰四年,為國家的自由而鬥爭,把人民從侵略者的枷鎖中解放出來。”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