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寫找機會這樣的一篇文章,因為它是我在中國的網路輿論空間裏摸爬滾打數年後,實在無法不正視的一個“多麼痛的領悟”。借著本次香港政改方案通過失敗的機會,我希望能把自己的一些思考與更多的年輕朋友進行分享和交流。
其實,早在2011年以前,我和當下許多被各類負面資訊刺痛的年輕人一樣,天真的以為,青年人有義務對國家、社會和政府多些質疑,多些批駁,甚至多些“攻擊”,只有這樣才能幫助中國這個龐大的“國家引擎”更好地運轉。可隨著出國學習生活經歷的增多,尤其是在深度觀察了“阿拉伯之春”後,我的這一認識開始出現了不小的變化。
具體原因我曾在《為何越出國,反而越愛國?》一文中做了細緻的敘述,主要包括“國家認同度的對比和反差”、“破除了幻想”、“看到了更多的現實,感受到了更多的‘未來’”、“開始對中國現狀進行相對冷靜客觀的思考”,以及“割捨不斷的中國情”等。正因為這些年的經歷、觀察和反思,我更清醒的認識到,青年群體更要增強對國家的“認可度”。
為什麼這麼説呢?
“認可”才能突破資訊霧霾。
網路上流傳著這麼一個段子:“小布希説‘我們準備幹掉4百萬伊拉克人和1個修單車的。’CNN記者:‘1個修單車的?!為什麼要殺死一個修單車的?’布希轉身拍拍鮑威爾的肩膀:‘看吧,我都説沒有人會關心那4百萬伊拉克人。’”這個段子雖然有些荒謬,但倒也揭示了媒體以及公眾的一種普遍心理,那就是偏好關注奇怪的個案或者能吸引眼球的內容。
這點在當下的中國體現得尤為明顯。
有人因為追求商業利益,或者其他更不可告人的目的,熟練操縱著這種心理,習慣以誇大、渲染及博眼球的方式對各類事件進行傳播,有時候甚至還不惜製造“事件”來獲得關注。公眾在資訊傳播中不僅無法客觀了解社會,很多時候還被誤導,嚴重影響理性思考。
但如果公眾能對國家現狀有基本認知,對取得的成績或進步能有基本的“認可”,那麼,再來面對此類資訊時,便不會那麼容易被撩撥起情緒,而會以相對平靜的心態去蒐集更多的資訊,進而能夠更全面的認識這個國家。
“認可”是推動國家發展的情感基礎。
“立木為信”是大家熟悉的歷史故事。換個角度看這個故事,不難發現,即便一個改革或者一個制度再好,但在它還未發揮效力時,民眾對它的認知終究是有限的,前途也是莫測的。如果民眾能在初期給予它更多的認可,給它嘗試、調整和完善的機會,那麼,社會改革就將有機會被推向更高的階段。
對比被視為“標桿”的美式民主的發展過程,中國當前的共産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以及作為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發展時間還非常的短暫。如果以同樣的時間去衡量美國,在美國建國66週年時,它的腐敗、人權、環境等問題比當下的中國可嚴重得多。在它建國107週年時,第二十任總統詹姆斯 艾伯拉姆 加菲爾德因為未滿足求官者的要求而被刺殺。在建國194週年時,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因為推動民權運動而被暗殺。在建國近200年時,也就是上世紀70年代時,清潔空氣法案、凈水法案、危險廢物條例等針對當時美國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的法案才陸續出臺。
對比美國社會緩慢的發展進程,1949年後的中國,在過去短短66年的時間裏就已經創造了包括解決世界上最龐大數量人口的吃飯、出行、教育、醫療等問題,以及在眾多高精尖領域追趕上,甚至超越發達國家的奇跡。中國的體制優勢不可謂不明顯了吧?可即便這樣,還是有一些人卻固執的對中國的一切都抱著極其消極的態度。只有多數民眾意識到了國家在過去所取得的成績和進步,認可當前的體制所蘊含的能量和潛力,中國的國家和社會制度才能有更多的調整和完善的時間,中國體制的優勢才能真正充分的發揮出來。
“認可”是激勵個體奮鬥的強大動力。
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2011年,筆者正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中東問題研究中心進行研究生的學習。在一堂課上,筆者遇到了一位來自伊拉克的姑娘,閒聊時我問她,你畢業了回伊拉克嗎?她很堅定的搖了搖頭,説不回去了。我問為什麼?她淡淡的來了一句:因為那裏沒有希望。我又問她,那你留在澳洲打算做點什麼呢?她説,找到一份工作,能養活自己就好了。
這次簡單的對話,給了筆者很深的觸動:當一個國家淪陷時,它的國民也難逃厄運。除了成為身體上的難民外,更可怕的,他們在精神上也失去了支撐。那份生自靈魂的絕望,能摧毀一切拼搏奮鬥的精神力量。相反,當一個國家強盛時,它的國民也將獲得強大的心理支援,這份力量能夠有力的激勵著他們的成長。當然,這個前提是它的國民要能夠意識到,或者“認可”它的國情,能夠理性、客觀地去看待自己國家所取得的成績和進步。
不僅如此,隨著一個國家的日漸強大,它也將能夠為國民提供更多、更好的資源和條件,能夠有力地去激勵和促成個體理想的實現。如若個體再能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相結合,學會以國家的視角來審度個人的發展,領悟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的深刻內涵,那麼,它也將進一步打破多數個體目光狹隘的局限,從而學會如何從更廣、更深的視角來看問題,這對於個人價值的增大和實現,無疑是非常有利的。
説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讓更多青年人意識到,對國家認可度的重要性,它除了關係到國家的穩定及長遠發展外,還與我們每一位青年人自身的發展息息相關,否則將魂無所依。看著最近以來香港的部分青年人數典忘祖,不拿自己當中國人,對國旗噓聲,高喊自己不是中國人時,筆者對他們其實更多的是同情,因為他們正被無知蒙蔽雙眼,正為愚昧付出代價,而這一切的根源就在於,他們只知自欺欺人的為了否定而否定,而不願去冷靜、客觀的看待自己的國家的發展和進步,無法去理性、中肯的認可自己的國家。(雷希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