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導新時代戰略穩定觀

時間:2015-05-04 11:0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適應新時代和平發展的主題,需要強調和平共處、相互依存、互利共贏、睦鄰友好的以合作促安全的理念,特別是在危機處理上應以對話取代對抗,促使國際局勢朝可預測、可控制,向積極、建設性的方向發展

  在中美智庫最近關於國際安全與戰略問題的對話中,如何維護全球與地區戰略穩定成為重要話題。然而,對話也反映出兩種戰略穩定觀,一種是從維護普遍安全出發,防止衝突與對抗破壞各國得以和平發展的國際安全環境;一種是從維護超級大國的全球主導地位出發,遏制任何動搖或者可能動搖這一地位的挑戰。

  “戰略穩定”作為國際法律文書術語,初見於1987年美蘇《中導條約》,為緩和歐洲緊張局勢、降低兩大軍事集團對抗水準提供了指導理念。實際上,在美蘇軍備競賽高峰的上世紀70年代,這一理念即對雙方軍控進程産生了指導作用,促成了以“相互確保摧毀”為基礎的一系列限制戰略武器條約,包括稱作“戰略穩定基石”的1972年美蘇《反導條約》。蘇聯解體後,一超獨大局面形成。2001年12月,布希政府為發展攻防兼備的戰略武器體系,不顧國際輿論反對,單方面宣佈退出《反導條約》,反映出強化美國全球主導地位的戰略意圖。

  然而,國際格局的發展並未就此停滯。亞太多國經濟實力強勁增長、歐洲持續一體化進程、金磚國家深入合作等勢頭推動了當今世界趨於多極化的進程。進入新時代,國際社會需要倡導的是維護普遍安全、利於各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穩定觀。

  “戰略穩定是一個系統、多維、跨學科的課題”。維護戰略穩定涉及安全戰略、地緣政治、軍力對比、科技和經濟發展水準等諸方面。適應新時代和平發展的主題,首先需要放棄突出軍事威懾、強化軍事聯盟、爭奪軍備優勢、實施“擴展威懾”等冷戰思維,強調和平共處、相互依存、互利共贏、睦鄰友好的以合作促安全的理念,特別是在危機處理上應以對話取代對抗,促使國際局勢朝可預測、可控制,向積極、建設性的方向發展。

  在當今世界格局中,中國發揮著建設性的穩定作用。其重要原因,是中國順應時代的發展,堅持倡導以平等互利和共同發展為特徵的戰略穩定觀,不參與軍備競賽、不鼓勵軍事對抗、不加入軍事聯盟。

  中國倡導的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理念,給世界帶來了新啟示。大國間的互信與互動是影響國際與地區戰略穩定的一項關鍵性因素。對於具有現實或者潛在戰略競爭關係的國家而言,一方面需要及時消釋可能導致彼此衝突的誘因,一方面需要保持可靠的自衛反擊能力。發揮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權威性作用,積極應對傳統與非傳統安全領域的挑戰,促進和平解決爭端,則是維持國際與地區戰略穩定的必要途徑。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