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名員工的衛生院,竟然只有2人在衛生院內,其中1人還在酣然大睡。9月初,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集中整治“庸懶散貪”問題專項工作檢查組,檢查黎母山鎮衛生院時看到了這樣一幕。最終,該衛生院院長被免去職務。(10月30日《南國都市報》)
正常情況下,衛生院應確保1名救護車司機、1名領導、1名婦産科醫生、1名門診醫生、1名門診護士和1名藥房工作人員。這所在專項檢查中被查處的“一個人的衛生院”,完全無法承擔起其應負的職責。人們不禁要問,為何這所衛生院的工作人員如此慵懶?
作為一名醫務人員,筆者深知,出現“一個人的衛生院”這樣的怪事,並非偶然,而是和基層醫療機構改革息息相關。此前,國內不少地方公立基層醫療機構開始實施“收支兩條線”管理,這種基層醫改模式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基層衛生機構將財政收入、人事權等全部上交給政府,在編人員則全部“吃皇糧”。
不可否認,隨著新醫改各項新政在全國範圍內推進,廣大鄉鎮、農村地區的醫療保障水準有了明顯提高。然而,隨著基層醫務人員收入和業務創收脫鉤,“大鍋飯”容易讓人吃飽卻難以讓那些有能力、有幹勁的人吃好,很多基層醫務人員陷入了“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的困惑中。倒是那些慵懶混事的“南郭先生”們,日子過得很舒坦。於是,國內很多地方在實施基層醫療機構改革之後,出現了基層醫務人員工作動力缺失,勞動積極性不高,動輒將病人推到上級醫院就診的新情況。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級政府的財政收入也在快速增長,讓鄉鎮衛生院、社區醫院等基層公立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都吃上“皇糧”並不困難。但是,如何有效地調動基層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做強基層醫療機構,讓其有效分流大醫院的病人,從根本上緩解公眾看病難、看病貴,卻是一個不小的難題。
雖然很多基層公立醫療機構都在對工作人員實施各種版本的績效管理考核,但是,公立醫療機構裏“領導説了算”“論資排輩”“做對事不如做對人”等潛規則、顯規則盛行,已經並非一日兩日。因此,要探索出一套既能充分調動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又兼顧公平的考核制度,並且要在全國範圍內的基層醫療機構都行之有效,並不容易。
要杜絕“一個人的衛生院”這種反常現象發生,僅將失職的衛生院長撤職是遠遠不夠的。儘快糾正挫傷基層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的“大鍋飯”分配體制,才是當務之急。
筆者以為,不妨在一個統一的醫改目標下設定一個大的醫改補償原則性框架,讓各地根據本地不同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準,選擇最合適的基層醫療機構改革模式。譬如,政府提供財政支援,保障正常上班的基層醫務人員獲得全額工資的同時,還可以向基層醫療機構返回部分超過計劃的醫療收入,用來保證部分醫務人員多勞多得。這樣才能鼓勵那些有幹勁、有能力的基層醫務人員積極接診病人,努力為病人看好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