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從一些不該管的領域退出、與政府嚴格劃定彼此界限,才能更好地保證其終局性裁決的地位,也才能讓社會的公平信唸有所歸依。
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對正在審議的行政強制法草案,怎麼關注都不為過。作為規定公權力與公民權利關係的重要法律,六年內四次審議已經凸顯了它的意義。在第四次審議中,媒體對“政府拆除違建禁請法院幫忙”的格外關注,可謂見微知著、意味深長。
在四審稿中,將三審稿中“行政機關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改為“行政機關依法強制拆除”。這是一種減負,也是一次切割,其背後則是理念的進步、常識的還原。
其一,司法是被動的,不能動不動把法院推到第一線。記得在總結甕安事件教訓時,貴州省原省委書記石宗源曾講過,不要動不動把公安機關推向第一線。對法院來講,同樣面臨這個問題: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往往把法官看成官員的自然延伸,把法院當成政府治理流水線上的一環。一些地方在強拆時,保駕護航的不僅有公安機關,也有當地法院,書記縣長做總指揮,法院院長做副總指揮;前幾年,一位基層法官感慨“法院是政府的一條狗,讓咬誰就咬誰”,一度引起不少共鳴、反思。法院成為地方政府的伴舞者,乃至被統一調度,這種司法的行政化、地方化,不僅讓人産生法院是政府部門的錯覺,也違背了“法官除了法律之外沒有上級”的常識,更損害著司法的被動性、紊亂著權力的分工制約。
其二,司法是終局的,保持中立才能樹立公信權威。從技術上講,將強制拆違歸由行政機關依法執行,一個顯而易見的好處是,老百姓如果對強制拆違不服,還可以去法院申訴,救濟途徑又多了一層。對法院來説,從強制執行回到中立判斷,也將大大增強自身的公信力。
在現代社會中,法院越來越成為政府與公民之間的一個中立裁判者。人們與政府之間的衝突訴諸司法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法院要保持中立,而不能與政府“穿一條褲子”。這種中立,劃清了司法與行政的界限,也是人們信任司法、並將其作為正義最後防線的原因所在。就此而言,法院從一些不該管的領域退出、與政府嚴格劃定彼此界限,才能更好地保證其終局性裁決的地位,也才能讓社會的公平信唸有所歸依。
所謂“有所為,有所不為”。在現實語境下,法院只有不斷培養“有限思維”,掌握好“管得少”與“管得好”的辯證法,才能不斷提高司法的公正形象;政府也必須認識到,只有在保持一個中立裁判者的前提下,行政行為才可能有公信力和説服力。就此而言,一方面要不斷提高行政倫理和司法勇氣;另一方面,更要通過類似上述制度變革,確保司法的歸司法、行政的歸行政,使公正有堅固屏障,讓社會有更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