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拿“清高”辱“清正”

時間:2015-11-25 11: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俗話説,“誰人背後無人説,哪個人前不説人”。日常生活中,難免有人會對人評頭論足。如果説只是一般的議論,倒也不是什麼大事。但是有一些對他人的評價,卻不是那麼出於理解和善意。例如,對有思想、有主見的人,不説善學習、會思考,而説“個性強”“很擰巴”;對愛安靜、樂獨處的人,不説懂自律、重修養,而説“難接近”“不合群”。一些作風正派、為官清廉者,也被一些人譏為“故作清高”。凡此種種,且不論言説者動機如何,單是從話中有話的“機鋒”來看,就缺乏與人為善、坦誠相見的襟懷,亦非做老實人、説老實話的態度。

  “清高”一詞,暗含價值判斷,雖然講出來不怎麼費力,但很容易傷害當事人。中央出臺八項規定以來,黨風政風為之清新。然而每逢遇到點什麼事,私下裏請請客、打打招呼之類的“擦邊球”行為還是難以禁絕。在請客的人看來,自己掏腰包請客吃飯、聯絡感情,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而在另一些人眼裏,吃吃喝喝,拉拉扯扯,往輕裏説是格調不高、顯得俗氣;往重裏講,有可能觸犯風紀,最終得不償失,因此對於這種不想做也做不出的“糗事”,發自內心地抵觸。比較這兩種人及兩類心態,如果説後者“清高”,顯然是評説者的價值判斷有問題。

  清高與清正,各有其本義,儘管微妙的差別需要細細去咂摸,但並非難解難分。不妨看看同為晉代的兩個官吏。一是陶淵明,他以“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品性,直言無法忍受“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的拘束,挂冠而去、“斂裳宵逝”,辭去剛當了八十一天的彭澤令,辭得神清氣爽、輕鬆灑脫。另一位是“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他貧苦出身,因選人出色、功勞卓著,雖列位三公卻始終耐住清貧。令人稱奇的是,山濤執握重權多年,經其提拔的官員數以百計,卻無一濫竽充數者。兩相對比,如果説前者可作清高的範例,那後者則為清正的典型。

  正因此,為官的清高與清正,與其説是能不能分清的問題,不如説是想不想分清的事情。需要警惕的是,個別人苦心孤詣,長于拉幫結派、結黨營私,帶頭破壞政治規矩、手腳不凈、為官不為,反而對嚴守規矩、廉潔自律的好幹部看不慣、看不起,視他們為異己和隱患,不惜揮起譽毀的大棒,混淆視聽。而且恰恰是這些人,很善於利用輿論話語權“設置議題”,如果周圍的人不善於辨別,甚至跟著後面人云亦云,對為人正派的幹部不僅是情感的傷害,更可能混淆了是非,破壞了風氣,有損於政治生態。

  當前,“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正在深入推進,再次為廣大黨員幹部提供了自我省察、返璞歸真的機遇。正人必先正己,在對人對己、評人論事的過程中,端正態度、清正話風,當是每一個人應盡的義務,應有的修養。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