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理性穩健的輿論場,不僅需要政府官微的低姿態,也需要網友不出惡聲。大家都有話好好説,有商有量;如此,不難推動沉默的聲音被打撈、政策建議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
針對此前@文化部官方微博因刪除網友跟帖而引發的質疑,24日下午2時許,@文化部開腔回應質疑稱:“初來乍到,小編多有不週。感謝大家這些天的建議、意見!我們既然有勇氣開通,也一定會面對、承擔、改進,希望能得到大家的理解與包容。歡迎大家多多拍磚,我們仍將繼續以不刪帖的態度,把微博越做越好!”
概括來説,@文化部的這條微博所表達的意思就是,歡迎拍磚,廣開言路。相較於此前急吼吼刪除網友跟帖的簡單粗暴,這顯得理性、溫和了許多;而且萌寵的語調,也拉近了與網友之間的距離。有錯就改,放低姿態,在網路民意發達的今天,是務實之舉。
本來,文化部開通官微就不應僅僅是“發佈文化政策、資訊、資訊”那麼簡單,它還應是一個上通下達的渠道,一個官民互動的平臺。也只有通過網友有效的資訊反饋,文化部門才能真正審視、改進既有政策。如果一遇到不同意見、遭遇嘲諷就刪帖,顯然會被詬病——連起碼的度量都沒有,這樣的官微,也很難給人信任感。
本質而言,網友積極參與政府官微互動,是對其表達權、監督權的積極踐行,體現的是公眾對公共事務的參與熱情。有些官微隨意刪帖,就是對公民表達權、監督權的侵犯,也不利於政策的改進。還要看到,基於網際網路的開放與共用性質,官微發佈的資訊註定不可能是自上而下的單向傳播,它同樣具有開放與共用特質。政府發佈一項政策,網友積極互動,這在網路社會中再正常不過。
在民意已經過河的今天,政府官微需要做的是坦坦蕩蕩、虛心納言,但同時,需要思考的另一個問題是:網友是否也該理性發言呢?包括@文化部發佈的第一條微博在內,有部分網友在@文化部博文下的跟帖,頗有些諷喻之聲。事實上,一個理性穩健的輿論場,不僅需要政府官微的低姿態,也需要網友遏制住自己的情緒、不出惡聲。大家都有話好好説,有商有量;如此,也不難推動沉默的聲音被打撈、政策建議朝著良性的方向發□王言虎(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