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是對生命最好的饋贈

時間:2014-05-30 14:15   來源:人民日報

  打開微信朋友圈,能看到很多年輕父母拍照“曬娃”。看的多了,難免讓人産生一種錯覺,似乎有些父母把孩子“寵物化”了。事實上,不少家長對孩子的確有這種“寵物化”傾向。開心時會和孩子玩一玩逗一逗、溫言細語,心情不好時就態度粗暴、拿孩子撒氣。而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當絮叨無效或“婆婆媽媽”令孩子逆反之後,一些“懶得廢話”的家長就會訴諸暴力。

  這種將孩子“寵物化”的親情模式,不是一種健康狀態。雖有愛,卻是溺愛;雖有教育,卻是一種訓導甚至指斥。多少年來,不少家長習慣如此,又豈知這會在幼小生命的心裏種下不平等相待的種子,讓孩子們潛移默化地認為,自己也可以這樣對待他人。

  “人人生而平等”,在生命成長過程中,這話更有現實意味。社會生活中,鮮有家長會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有個孩子不愛擠公交車,細問之下才知道,公交車上大人的胳膊、背包,總會不斷碰撞孩子的眼睛或頭部;有位家長訓斥孩子,責罰她為什麼媽媽就在身邊卻總是喜歡跟陌生人跑。詳細了解後才發現,孩子在人叢中無法靠仰視去識別父母、而習慣看家長的褲子顏色來跟從,一旦衣服相似就難免跟錯。對於家長來説,只有改變總是站著説話的習慣、彎腰教誨的形象,蹲下來和孩子平等對話、用眼神平視交流,一起看世界,才能讓孩子從小就獲得生命平等的感性認知。

  對生命最好的饋贈,是那種從涉世之初就獲得的無所不在、無微不至的平等心理、平等態度、平等方式。這種平等的教育理念,對生命的成長至關重要。一個人從小就生活在平等、尊重的環境中,長大了就會更平等地對待人和事。反之,從小就生活在棍棒、居高臨下的訓導或者寵物般溺愛中,就很難養成健康的人格,容易變得偏執,甚至容易走極端。在這個意義上説,平等教育不僅是對生命的最豐厚饋贈,也是對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性滋養。

  事實上,對兒童進行區別對待,本身就是文化建構和商業開發的産物,需要反思。法國學者阿利埃斯在《兒童的世紀》一書中考證,歐洲一直到17世紀末之前都沒有“兒童”的概念,兒童在經歷了短暫的嬰幼兒期之後迅速進入成人社會。直到學校教育普及,兒童才被成人社會隔離出來,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對待。在中國,“小大人”早當家,曾經是一個懂事的孩子的標誌。需要被“額外照顧”的兒童,哪怕在同齡人中也常遭鄙視。今天,未成年人作為法律主體受到諸種限制,法律規定了家長、學校等主體的監護、教育責任,這恰恰是從平等保護而非管制出發。在“六一”兒童節來臨之際,對於獨生子女一代的父母來説,的確更需要面對家庭教育中的平等理念這個大課題。

  在生命的最初世界裏,風是有顏色的,植物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世界像一齣充滿奇跡的魔術,而幕布還沒有揭開。對孩子,我們不能從小就以不平等的教育方式扼殺生命的趣味,應當從生命問世的那一天起,就把平等饋贈給孩子。進入孩子的世界,和他們一起看世界,不妨從蹲下來和他們平等交流開始。(白龍)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