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實拍三男子輪流毆打一少年”的視頻近日在網上流傳。在視頻中,三名赤裸上身的男子對另一少年進行了持續近10分鐘的折磨與毆打。他們用膝蓋猛頂少年的腹部,用鞋抽打臉部,用胳膊肘重擊背部,輪流雙腳起跳踩踏少年的上身和頭部,並用磚頭和石塊拋擲在少年的身上和頭上。當被打少年昏迷倒地時,其中一男子竟向少年頭部小便……
視頻中的毆打場面是如此的殘暴,令觀看者不忍直視。昨天下午,當北京市公安局的官方微博“平安北京”發佈“3男子輪流毆打一少年”嫌疑人全部落網的通報時,後面的跟帖充滿了“直接槍斃,讓他們‘重新做人’”之類的憤怒聲音。
事件發生在北京北五環外的奶西村。在北京青年報記者的筆下,這個村道路縱橫,兩邊商鋪比肩接踵,有些道路堆滿了垃圾,臟水四溢。
不少居民都對孩子的生存環境表示擔憂,在他們眼中,有些孩子就像野草一樣無序地生長。奶子房中學的一位學生説,他們校門口經常聚集著一些十五六歲的不良少年,他們經常向回家的學生索要錢財。“如果你沒錢,他們就打你一頓,如果有錢,他們就‘盯’上了你,向你定期索要錢財。”
記者找到了被打者高某。這個年僅14歲的小學六年級學生説父親平時無暇管他。但認識高某的孩子稱,高某也曾經打過架,有時放學就去網吧。
一邊是比肩接踵的商鋪、臟水四溢的道路,一邊是“像野草一樣無序地生長”的孩子,這種景象形象地勾勒了我們一些地區的發展模式和青少年的成長環境。
1969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 津巴多做了一項實驗,他把兩輛同樣的汽車分別停在中産階級社區和相對雜亂的地方,並把停在雜亂地方的那輛車的車牌摘掉,頂棚打開,結果這車當天就被偷走了。而停在有序地區的那輛車一週後還完好無損。津巴多接著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這車幾個小時後就不見了。
津巴多的實驗驗證了環境和情境對人的影響。後來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根據這一實驗提出了“破窗效應”理論:如果有人打壞了窗戶玻璃而不及時維修,別人就可能接受示範和暗示,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無序的環境和麻木的公眾是滋生犯罪的溫床。
奶西村的環境就不僅僅是打破一兩個窗戶玻璃了,它實際上是個“千瘡百孔”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們怎能不像“野草一樣無序地生長”?
畸形的經濟發展是以犧牲環境、犧牲人文、犧牲人的成長為代價的。在中國,如今有多少父母為了生計背井離鄉,把小孩扔在家鄉無人照應?又有多少父母眼裏只有金錢沒有人,讓小孩不是去侵害他人就是被他人侵害?當這些家長賺到一些錢之後,總有一天會發現,自己起早貪黑賺到的錢既無法醫治子女身體的創傷,更無法治療他們的心靈創傷,甚至出現“錢有了人沒了”的結果……
在一個運作良好的社會,當父母的關心教育缺席時,政府、學校、社區和社會團體等就會及時補位。但我們看不到這種補位,管理者甚至連起碼的本職工作都不做。奶西村的環境如此惡劣,我們是不是要追問,相關的管理和教育機構去哪了?要不要追究他們的責任?
事實已經證明,“無序生長的野草”必然引發“不時燃燒的野火”,那麼,誰來關心這些“像野草般無序生長”的孩子?(何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