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不移推進高品質發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堅定不移走高品質發展之路的重要論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經濟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
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是高品質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品質發展”“必須把發展品質問題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著力提升發展品質和效益”。
高品質發展是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是做好我國經濟工作的邏輯起點。從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看,在經歷長期高速增長後,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必須通過高品質發展,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階段演化。從需求結構變化看,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我國模倣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人民群眾消費需求不斷升級,日趨個性化、多樣化,必須以高品質發展滿足人們的多樣化需求。從國際經驗啟示看,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全球100多個中等收入經濟體中,只有十幾個成為高收入經濟體,這些取得成功的國家和地區,就是在經歷高速增長階段後實現了經濟發展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高。我國要順利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也需要順應並遵循這一經濟規律。
高品質發展是推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粗放型增長,必定因能源、資源、環境等約束條件日趨緊張而不可持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曾經在我國發揮了很大作用,大兵團作戰加快了我國經濟發展步伐,但現在再按照過去那種粗放型發展方式來做,不僅國內條件不支援,國際條件也不支援,是不可持續的,不抓緊轉變,總有一天會走進死衚同。”高品質發展不簡單以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率論英雄,而以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為立足點,在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基礎上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將促進我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走出一條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高品質發展是創造高品質生活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但也很樸素,歸根結底就是讓全體中國人都過上更好的日子”。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更加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這個“需要”不是一般需要,而是“美好生活需要”,反映了經濟發展帶來的消費需求質的變化。高品質發展聚焦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著力推進供給側與需求側相匹配,為産品和服務注入更多科技含量、文化含量,將在更高水準上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人民生活品質的不斷提高。
高品質發展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更為雄厚物質基礎的必然要求。縱觀世界歷史,一個國家要想實現富強,不僅需要經濟總量的增長,更需要經濟品質的提升。有量無質的發展,必然是大而不強。今天,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內生産總值達到114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超過1.2萬美元,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準躍上了新的大臺階。但也要看到,與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要求相比,我們的發展仍有很大差距。必須通過高品質發展,提升我國科學技術、人力資源、生産資本等要素水準,提高全要素生産率,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提升經濟的品質和韌性,增強國家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更為雄厚的物質基礎。
高品質發展是踐行習近平經濟思想、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洞察時代變遷、準確把握髮展規律,在實踐中形成並不斷豐富發展習近平經濟思想。這一重要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産黨不懈探索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形成的寶貴思想結晶,是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指導新時代經濟發展實踐形成的重大理論成果,是新時代我國經濟工作的科學行動指南。這一重要思想具有鮮明的科學性、人民性、時代性、實踐性、開放性。
推進高品質發展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要求,是要實現經濟發展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品質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用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民立場是我們黨的根本政治立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才會有正確的發展觀、現代化觀。”高品質發展必須瞄準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不斷深化,必須聚焦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持續升級,必須圍繞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而謀篇佈局,必須致力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統籌發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十年來,我國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居民年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5萬元,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3.6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過10億人。實踐證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是高品質發展的根本原則和必然要求。
必須努力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推進高品質發展,必須依靠創新驅動實現內涵型增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如果核心元器件嚴重依賴外國,供應鏈的‘命門’掌握在別人手裏,那就好比在別人的墻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不堪一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國家科技創新事業提出一系列奠基之舉、長遠之策:作出建設科技強國的重大決策,確立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戰略目標,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在習近平總書記引領下,在全社會共同努力下,我國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針對“卡脖子”問題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自主創新力度,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從2012年的1.91%增長到2021年的2.44%,在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發佈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從第三十四位上升到第十二位,天宮、蛟龍、中國天眼、大飛機、北斗等一大批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我國科技事業發生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不斷開闢經濟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實踐證明,堅持科技自立自強,是高品質發展的核心要義和根本支撐。
必須著力補短板強弱項促進協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當前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突出問題出發,我們要著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科學謀劃,錨定高品質發展目標推出一系列大手筆大方略,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重點,加快打造引領高品質發展的第一梯隊;以“江河戰略”為牽引,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西部形成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繪製出一幅聯動東中西、協調南北方的中國經濟新版圖。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總抓手,推動鄉村産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持續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匯聚力量。實踐證明,下好高品質發展的全國一盤棋,協調發展是制勝要訣。
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論斷,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準保護協同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生態環境保護髮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實踐表明,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綠色發展是構建高品質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品質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要在綠色低碳發展中讓高品質發展的底色更加鮮明。
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適應我國發展新階段要求、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增強我們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不被遲滯甚至中斷。”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於暢通經濟迴圈,尤其要實現供給側有效暢通,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關係全局、關係長遠的攻堅戰,必須堅持“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這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管總的要求。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在暢通國內大迴圈,重在突破供給約束堵點,重在打通生産、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要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堅持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改革並重,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水準動態平衡。同時,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迴圈,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迴圈,要堅持在更高水準上擴大對外開放,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使國內迴圈和國際迴圈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促進同各國互利共贏、共同繁榮發展。
在高品質發展中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實現新的更大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增強機遇意識、風險意識,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勇於開頂風船,善於化危為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我們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局面提供了科學認識論和方法論,指引我們準確把握歷史大勢,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在堅定不移推進高品質發展中鑄就新的輝煌、創造新的偉業。
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危和機總是同生並存,克服了危即是機。面對世界經濟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我們瞄準關鍵核心技術解決“卡脖子”問題,基礎研發投入持續增長,努力向著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邁進;我們實施強鏈補鏈行動,産業鏈供應鏈韌性不斷增強,為製造業邁向中高端築基賦能;我們積極塑造多元化的外貿格局,與東盟、歐洲、非洲等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往來更加緊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衝擊,我們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健全應急物資保障體系,打牢公共衛生的“安全補丁”,最大程度守護好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堅定不移抓機遇、應變局,打好化險為夷、化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在堅定不移推進高品質發展中不斷育新機、開新局。
統籌好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安全。發展和安全,如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發展和安全並重,實現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安全的良性互動”。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發展的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將面對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必須做好應對一系列新的風險挑戰的準備,正確認識和把握“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和實踐途徑”“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初級産品供給保障”“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碳達峰碳中和”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只有高水準安全才有條件實現高品質發展,只有高品質發展才有可能保障高水準安全。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越是面臨複雜情況,越是處於關鍵時期,越要常懷遠慮、居安思危,樹立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提升斗爭本領,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風險思考得更深入一些,防止各類“黑天鵝”“灰犀牛”事件發生,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推動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安全動態平衡。
把握住高品質發展的時與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時與勢在我們一邊,這是我們定力和底氣所在,也是我們的決心和信心所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習近平總書記觀大勢、定大局、謀大事,把中國經濟發展放到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和全球視野中來觀察和謀劃,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科技自立自強謀強國競爭新優勢,以區域大戰略謀協調發展新優勢,以佈局重大工程謀深根固本新優勢,以綠水青山謀永續發展新優勢,以構建新發展格局謀戰略主動新優勢,為實現高品質發展蓄勢賦能。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和角色觀,準確把握髮展之機,牢牢掌握髮展主動,在把握好高品質發展的時與勢中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
堅持高品質發展,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現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世界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黨的十九大作出新時代“兩步走”戰略安排,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宏偉目標,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定不移推進高品質發展。要不斷掌握新技術,滿足人民新需要,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産力,實現經濟由大到強的跨越,以經濟高品質發展推動各項事業高品質發展。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切實把黨領導經濟工作的制度優勢轉化為強大治理效能,堅定不移推進高品質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人民日報 》( 2022年09月14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