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文化與科技融合”促進文化生産數字化

2022-08-22 08:46:00
來源:學習時報
字號

  作者:張文娟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佈、邏輯關聯、快速連結、高效搜索、全面共用、重點整合的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中華文化全景呈現,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用。建成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需要從文化的資源,到文化的生産,再到文化的傳播,最後到文化的消費,實現全面的數字化。科技猶如文化産業鳥之雙翼,離開了科技文化,生産數字化就不能騰飛。“文化與科技融合”是文化産業數字化的大趨勢和關鍵,是“十四五”時期高品質發展的動力引擎,是“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産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的時代要求,也是中國發展文化産業、建設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文化與科技融合”催生新型的業態文化。生産領域的變革總是與科技進步息息相關。文字創造和活版印刷帶來了文化的積累和傳承;近代印刷技術則帶來了圖書、出版、報刊、廣告、新聞等行業的勃興;電信技術帶動了電影、電視、廣播、唱片等業態崛起;今天,以移動網際網路為標誌的資訊技術正給文化生産帶來又一次新的大變革,這就是文化産業數字化。隨著新一輪科技創新和産業革新加速推進,5G、大數據、雲計算、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人工智慧、區塊鏈、元宇宙等新技術疊出,為數字文化內容生産、傳播和市場應用提供了廣闊空間。

  在産業經濟學的視閾下,“産業”不僅是生産同類産品或服務的供給者或特定部門的簡單集合,它更包含了特定的資源開發手段、商業組織模式、供求關係形態、價值生成邏輯等。因此,要將産業視為一個有機生態,對其內外部的産業組織、産業聯繫和産業結構進行考察。我國文化産業數字化目前有兩個矩陣齊頭並進:一是以數字技術和網際網路為依託的新文化産業的興起,二是傳統産業的數字化轉型。從最初只是將文化科技的模數轉換,到後面廣電、出版、影視、遊戲、動畫等各個文化行業邁入數字化産品階段,近年來越來越受到人們喜愛的網路文學、長中短視頻、網路直播、虛擬博物館,再到接踵出現的“雲觀展”“雲蹦迪”“雲演出”“雲賞花”等新業態、新形態,都是將原本需要通過非電子化物理介質或非數字化手段提供的産品和服務轉化為借助數字化技術來提供的産品和服務,這也是一直貫穿文化産業數字化的核心。在這一層次上誕生了數字文博、網路文學、數字影音、電子競技等種類繁多的文化內容産品和服務,極大地豐富了文化産品和服務市場的種類,提升了産業規模。不難看出,我國數字創意産業不再簡單地囿于過去的傳統文化産業觀念和類別,而是適應新的技術而出現的全新概念與産業業態。

  “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數字文化生産新模式。我國城市發展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資訊技術越來越發達、文化資源愈加豐富,為文化創意産業奠定了跨越式發展的科學基礎、技術保障和人才儲備。首先,數字創意産業的快速發展成為經濟增長新亮點。以文旅業為例,“沉浸體驗”成為當前文化消費關鍵詞,特色場景式消費越來越受歡迎。這就促使很多地區打造出集合了AR導航、360度視覺效果等功能于一身的APP,“一部手機遊天下”將線上游覽與線下游覽結合起來,推出景點歷史文化主題遊精品線路,成為地方經濟的亮點。其次,促進各類文化産品的業務模式、商業模式的數字化升級。近年來,圍繞“社交+內容”的數字文化模式,産生了社交電商、內容電商、體驗經濟、共用經濟、産消一體、IP經濟等眾多新興商業模式,極大地改變了傳統文化經濟“內容+廣告”的商業模式。尤其是網路文學、音樂、視頻、創意設計等領域的一批網際網路平臺,連接生産者和消費者,改變傳統線性的文化生産模式和專業機構的供給模式,實現生産、分發和消費的雙向互動和開放連結,開啟“産消一體”的文化共創時代。最後,生産行為和精神體驗的數字化。新的消費場景的出現倒逼生産端的發展,個性化的消費場景,使生産端更加注重輸出端的個性化需求。消費者通過數字技術手段對文化産品和服務進行獲取、體驗、消費和再創造,以獲得精神滿足的過程。由於“社交+內容”成為數字時代的主流商業模式,消費者具有了“生産者”的主動性,因此如何利用數字技術提升消費者的個性化體驗成為生産端的重要任務。立足消費看生産,立足需求看供給是文化産業發展的必然。當手機、智慧音箱、智慧螢幕、遊戲機等智慧終端變成每個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終端算力指數級提高而且計算場景擴展到雲、網、邊、端全場景,將給消費者帶來更強的實時體驗,更逼真的具身交互,更奇觀的感官沉浸,身心體驗不斷升級。

  “文化與科技融合”催生新型數字文化勞動者。在網際網路、大數據、區塊鏈和5G無所不在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勞動力被捲入到數字生産的領域,産業的升級換代,也意味著勞動的不斷轉型。由於全球資訊供應鏈在産業升級換代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伴隨著勞動過程不斷網路化,文化生産者與全球勞動力的網路化分享了共同的命運,知識和文化生産的勞工化,意味著勞工的普遍化過程突破了原有的界限,催生處在數字資訊時代下的新勞動形式——數字勞動。當下如火如荼的數字勞動中,義烏經濟新模式下的“網紅直播第一村”的打造,“人人是主播”的東北“新經濟支柱”的出現,電子競技成為年輕一代新的職業選擇,等等。網路經濟催生了新型的勞動實踐,也就是數字勞動,其靈活多變、個性化的用工形式最大化地激發了勞動者的自主性,為相應群體拓展了新的生存機遇和空間。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