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工業低碳發展內生動力
作者:王琛偉(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員)
日前,工信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工業領域碳達峰總體目標和政策措施。這是深入落實“雙碳”戰略,加快推進工業綠色低碳轉型的又一重大戰略舉措,對於助力工業領域實現碳達峰具有重要的意義。
工業領域是“雙碳”戰略的重點領域,其低碳發展水準直接影響全國整體“雙碳”水準。改革開放至今,伴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在國內生産總值大幅增加的同時,能源消耗總量也隨之提高。實施“雙碳”戰略,大幅降低碳排放水準,已經成為我國工業化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抉擇。
近年來,我國工業領域“雙碳”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新能源快速發展,工業領域結構調整、節能減排深入推動。不過也要看到,一些結構性體制性問題仍然存在,實現“雙碳”目標仍然任重道遠。我國工業化水準距離發達國家仍有差距,鋼鐵、石化、水泥等傳統“三高一低”産業佔比大,製造業仍然處於國際産業鏈的中低端位置,産業結構仍需進一步優化升級。我國能源結構仍然具有“高碳”特徵,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能源仍將以煤電油氣等傳統能源為主,只要這一結構性問題沒有發生實質性改變,資源環境問題就可能持續存在。而我國的能源消耗仍有增長趨勢,能源資源管理仍然比較粗放,要實現“雙碳”目標,必須付出艱辛努力。
工業領域實施“雙碳”戰略,是我國整個工業體系多層次、多領域、系統化提高技術水準、改革體制機制、轉換增長動力、優化産業結構的過程。我國工業領域實施“雙碳”戰略,必須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建設製造強國、網路強國,強化技術進步、體制機制創新,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著力構建綠色製造體系、綠色能源體系,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推動數字化、智慧化、綠色化融合發展。
對此,一方面要依靠技術創新推進“雙碳”戰略。工業領域實施“雙碳”戰略,根本還在於創新。創新不僅包括技術創新,也包括制度創新。在技術創新層面,應推動工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加快推動低碳、零碳、負碳等領域的技術升級,加強全産業鏈、跨産業低碳技術整合耦合、低碳工業流程再造。強化數字技術和低碳技術互動,以數字技術降低碳排放,同時降低數字技術本身的碳排放,實現數字化與低碳同步轉型、良性互動。在推動工業産業結構整體升級的層面上,應加快推進綠色製造,推動生産模式綠色轉型,造就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産業,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嚴控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等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産能規模,堅決淘汰落後産能,促進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在調整優化用能結構層面,應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加快推動利用清潔能源,持續提高風、光、水、核等零碳能源佔比。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層面,應深入推動管理創新、運營模式創新。系統性改革有利於核心技術創新的體制機制,應煥發制度紅利,依靠市場力量推動技術進步、節能減排,降低碳排放。
另一方面要走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雙碳”之路。縱觀世界工業史,一些發達國家歷經兩百多年的工業化進程,經過粗放式發展階段,憑藉技術優勢,把高污染、高消耗的低端産業轉移到其他國家,從而解決本國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而我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不能效倣這種“先污染、後治理”的粗放模式,而是要走出具有本國特色的“雙碳”之路。應以技術創新為核心提升自我發展能力,增強低碳發展的內生動力,建立以高效、綠色、迴圈、低碳為重要特徵的現代工業體系,實現整個工業體系乃至從生産方式到生活方式的立體化、根本性轉變,在此基礎上實現“雙碳”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