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農業合作社發展紀實:土地增效 農民增收

時間:2012-12-11 11:05   來源:中國財經報

  2011年,對黑龍江省克山縣河南鄉大河村村民張軍一家來説,是個好年景——這一年,張軍家除了供兩個孩子上大學的學費、生活費和一家人開銷外,年底還結余了約4萬元。

  “這麼多年了,到年底還是第一次能剩下錢。”張軍説。2011年,他將家裏6口人的46.2畝地流轉給了河南鄉仁發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年底得到土地流轉金和分紅共2.4萬元;沒有了土地的羈絆,夫妻二人外出打工收入約5萬元。與張軍一樣,2009年以來,河南鄉共有4個村1215戶將3萬多畝地流轉到了仁發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截至目前,克山縣共有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社424個,共吸納農戶7.6萬戶,佔全縣農戶總數的80%。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蓬勃發展有效解決了單個農戶‘辦’不了、集體‘統’不了、政府‘包’不了的事情。實現了勞動力、資金、技術、土地、設備等生産要素的整合,提高了我省農業機械化、標準化、規模化經營水準。”黑龍江省財政廳農業處處長黃玉凡告訴記者。

  據了解,為破解當前農村生産關係與生産力之間的矛盾,提升農村資本運營水準,提高農業生産組織化程度和産業層次,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2008年來,黑龍江省共投入財政資金2.23億元(含中央財政資金)支援現代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截至目前,黑龍江省共有各類合作社2.5萬個,入社農民25.5萬人,帶動農戶100多萬戶,基本覆蓋全省各鄉(鎮)。

  入社農民收入高出一大塊

  記者見到張軍時,他剛從大連打工回家。從今年3月份和愛人一起出去打工到現在,夫妻二人攢了4萬多元。張軍當建築工,每天能掙120元,愛人在工廠打工每天掙80元。

  除了打工收入,再過個把月,他還能從河南鄉仁發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領取一筆土地流轉收益及年終分紅。

  説起年終分紅,張軍給記者講了一個小插曲。

  去年年底,按照他家的入股土地數,他從合作社分了2.4萬元。“當時我就想,是不是合作社算錯了,我家46.2畝地,按照當時合同每畝地流轉金350元,該分16170元,怎麼平白無故多了8000元。”張軍回憶説。當他不知所措地把這個情況説出來時,合作社理事長李鳳玉笑著告訴他“那是分紅”。

  據介紹,對合作社的全部收益,該合作社採取“一保、一提、兩分”的方式:“一保”,即按照入社時承諾的每畝350元的保底金進行兌現;“一提”,即經過社員大會研究同意,提取盈餘的50%作為公積金;“兩分”,即在“一保”、“一提”後,把可分配盈餘分為國家投入盈餘和集體盈餘兩部分,國投盈餘平均分配給社員,集體盈餘按社員入社土地數量和出資額進行分紅。

  經過兩次分紅,除了16170元的土地保底金,張軍另外領取分紅共約8000元。“每畝350塊錢就夠高了,租給個人一畝地也就240塊錢,誰想到還有分紅。”張軍説。聽了李鳳玉的介紹,張軍執意要請合作社的同志們吃飯。“原來自己種地,搭上我倆的人工,一年也就收入一兩萬塊。掙不了多少錢但人又走不開,現在土地成了股權,不種地能領分紅,我倆出去打工還有了工資收入。”張軍感慨道:好日子説來就來。今年他們夫妻兩個外出打工能掙5萬多元,加上年終土地收益,全部收入能達8萬元。

  李鳳玉則告訴記者,社員能夠多分錢還要感謝國家財政。他介紹説,仁發合作社是借助於國家大力扶持合作社的契機成立的,2009年10月成立後,合作社共獲得國家農機具補貼等1234萬元。而在國家投入目前不參與收益分配的情況下,該合作社按合作社法將這塊收益平均分配給了入社社員。

  據了解,去年,黑龍江省財政以直接補助的方式投入資金4000萬元,支援全省星級示範農民合作社213個。同時,為了進一步解決合作社的融資問題,財政以注入擔保資金的形式投入1000萬元,將資金注入信譽高的擔保公司,由擔保公司為符合條件的農民合作組織提供貸款擔保,由黑龍江省地方金融機構為合作組織貸款。

  據統計,2011年黑龍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畝均增産糧食50公斤,增收200多元,入社社員每人平均純收入比非社員高出18%。

  土地規模經營效益好

  張軍當然不是貿然入社的。此前,他與愛人已經算了筆投入産出賬。“自己怎麼種都趕不上合作社。”他以自己一直習慣種植的大豆為例給記者算了筆投入産出賬:

  每畝地需大豆種子8斤約21元、化肥40斤約70元,打農藥三遍約18元,機器翻地、耕種、收割約80元,以上加起來每畝投入約189元;按畝産330斤、每斤2.2元計算,每畝收益726元,減去每畝189元投入,每畝能掙537元。兩口子一年撲在地裏,46畝地能掙兩萬多塊。“也就夠兩個上大學的孩子一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張軍説。

  “種別的也一樣,人家合作社的莊稼長得就是好。”今年新加入合作社的仁發村村民劉友説。2011年,他將家裏56畝土地流轉給了自己弟弟,每畝240元共計13440元,與流轉給合作社相比每畝地差110元不説,還沒有年底分紅。今年,兄弟倆商量著把地都交給了合作社,“我自己算了算,今年能分3萬塊錢。”劉友説,“純增加大概2萬塊錢呢。”

  李鳳玉告訴記者,社員收益的提高源於合作社的種植效益。他介紹説,規模經營以後,合作社能夠根據市場需求來種植,並進行訂單生産。今年,該合作社與麥肯公司訂單種植了5000畝馬鈴薯,每斤馬鈴薯7毛錢,“農民單家單戶種的馬鈴薯,市場價也就3毛錢一斤。”李鳳玉説。

  除此之外,合作社的産量也遠高於農民自己種植。以馬鈴薯為例,合作社的馬鈴薯畝産達到6000斤,農民自己種植的産量也就是4000斤;以玉米為例,農民自己種植畝産約1200斤,合作社土地畝産達到1500斤。

  “一方面,與農民相比,合作社舍得投入,用的都是良種。另一方面,在縣財政局、農業局的支援下,合作社採取科學化種植。”李鳳玉説。

  據介紹,為加快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提升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克山縣建立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轉化新機制,確定10個技術承包點、16個高産攻關地塊,主栽作物産量均比當地常年提高20%。技術指導員由農業局從縣農業中心具有高級職稱的技術幹部中公開選聘,縣財政為每個承包點拿出達標獎勵資金1萬元。另外,借著國家“節水增糧”行動的東風,該合作社使用上了現代化灌溉設備,保證了作物生長良好。

  “今年應該還能比去年多分點。因為我聽説今年糧食又增産了。”張軍高興地説。

  據統計,目前黑龍江全省種植業合作社有7745個,實現土地規模經營總面積達到3411萬畝,糧食産量比原先提高了17億斤。

  助推小農經濟走向現代大農業

  “只有通過農戶之間的聯合與合作,才能增強農業的競爭力,這已在世界各國形成廣泛共識。”黃玉凡説,小農經濟在合作社的推動下,逐步“增大”為現代大農業。合作社已成為黑龍江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生力軍。

  黃玉凡介紹説,圍繞産業發展和農民致富增收,黑龍江省合作社主要有4種組織形式,包括“農民合辦型”,即農戶共同發起組建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對本組織範圍內農業生産的産前、産中、産後各環節進行統一規劃、組織和協調。“能人創建型”,即由農村經紀人、致富能手、産業大戶、返鄉創業者等牽頭創建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領辦型”,即由有實力的龍頭企業牽頭創建的合作社,合作模式一般為“龍頭企業十合作社十基地十農戶”。“鄉村幹部帶領型”,即由鄉(鎮)或村幹部牽頭組成的合作社。

  “目前來看,合作社的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調整了農村經濟結構,推廣了先進生産技術,提高了專業化生産水準。”黃玉凡説。

  北安市建民奶牛合作社建成國家標準奶牛養殖示範小區,採用統一防疫、統一飼料配方、統一進口機器榨奶、統一收購、統一後勤服務和分戶飼養、獨立核算的經營模式,每公斤牛奶高於市場0.2元,每頭奶牛年收入達到3000元。

  記者來到位於克山縣雙河鄉赤心村的雙河鄉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時,合作社理事長付超軍正巧一早到哈爾濱進豬仔去了。他的兒子告訴記者,合作社于2009年成立以來,吸引社員32戶,建成標準化圈舍1.64萬平方米,年出欄能力2.5萬頭,2011年銷售生豬2.05萬頭,實現銷售收入3600萬元。“該合作社的組建,切實推動了全鄉生豬養殖業的發展,有力支援了畜産品加工業的發展,有效地促進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移。”雙河鄉黨委書記王卓民評價説,“現在雙河鄉已經成為全縣生豬養殖強鄉,促進了全鄉生豬養殖水準的提高。”

  據介紹,目前黑龍江全省已有70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取得了無公害農産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相關認證,有2500個合作社註冊了産品商標。孫吳縣沿江鄉潘氏西瓜專業合作社,共有會員94戶,2010年種植面積達240公頃,佔全鄉西瓜種植面積93%,創産值1200萬元左右,為瓜農增收1050萬元左右。目前帶動全縣300余戶種植“潘氏西瓜”,市場打到北京、大連等地,供不應求。訥河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産的“一秤金”大米獲得中國名牌産品稱號,每公斤售價達50元,比普通大米高出12倍。

  “今年我們將加大整合中央和省級投入資金力度,支援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快發展,努力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3800個,使全省合作社數量達到2.4萬個以上。同時,積極探索完善財政支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資金管理使用方式,提高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對符合以獎代投條件的示範社,進行重點扶持,培育出一批成功的典型,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吸引力,擴大覆蓋面,提升輻射帶動能力。”黃玉凡告訴記者。(記者宋凱 劉國旺 通訊員 楊宇)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