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穩中求進的基調,實際上表達了一種平衡需要。穩與進之間,有對立,亦有統一。但問題就在於,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調控經濟的過程中,如何把握穩與進的對立和統一。
12月14日,上週五,A股突然飆升。有人敏銳地覺察到,這與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或許有關。
12月15日到16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會議傳遞出的關鍵詞是並不陌生的“穩中求進”,延續了2012年中央對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
從股市的近期走勢看,本次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已經獲得了市場認可。
但穩中求進的總基調表明,在2013年,中國經濟的基本面與2012年沒有明顯的變化,2012年所面臨的問題,依然會在2013年存在。
穩中求進的基調,實際上表達了一種平衡需要。穩與進之間,有對立,亦有統一。
“穩”有多種解釋:穩住增長的速度不放緩,穩住物價,穩住房價,穩住經濟基本面,但是,“穩”,也有可能被某些方面解讀為,“不動”、“不變”。
“進”的解釋可以更多:改變不合理的經濟結構,改革不合理的經濟體制,釋放更多制度紅利。所以,進的核心意思是“改變”。通過改變而釋放制度紅利,可以為穩增長提供制度保障。
由此可以看出,穩與進之間,對立與統一是很顯然的。
但問題就在於,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調控經濟的過程中,如何把握穩與進的對立和統一。
在2012年第一個季度,當經濟增速多年來首次低於8%的時候,有的地方政府就坐不住了。當時個別地方的數字突然下降,出於政績的考慮,這個時候,主政者對“穩”的理解,就成了想盡一切辦法把GDP數字搞上去。
把數字搞上去,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上大項目,上工業項目,督促因為各種原因放緩的項目抓緊開工。這顯然與“調整經濟結構”的“進”的要求是容易衝突的。但權衡利弊,穩字當頭,而一旦把GDP的數字保住了,也可以説“進”就實現了,“進”的目的,在有些主政者看來,就是增長。
眾所週知,推動中國經濟實質性的再一次飛躍,釋放更多體制紅利是關鍵。這就要求體制改革,但體制改革既會産生不確定性甚至影響既得利益,又難以短期內産生GDP。這使得,體制變革困難重重。多年來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內需不振和結構不合理,都與體制變革遲緩有關。
在政府掌握著調控經濟發展大量手段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對於“穩中求進”的總基調的把握,也即對“穩”與“進”的平衡,能否有一個長遠的考量非常重要。
這種平衡,有賴於地方政府主政者的格局、胸懷、膽識和眼光。但一個地方的經濟調控的風險也就在於此,過多地依賴於某一個或若干個人的格局、胸懷、膽識和眼光。長遠來看,將地方政府大量掌握的調控經濟的權力要素逐漸剝離,使其主要精力用於維護市場的公平和體制的完善,平衡“穩”與“進”的困難,方能逐漸淡化。(王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