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食用油、日化産品、奶粉等民生用品相繼出現漲價現象,各家企業給出的理由十分相似——油價、人工成本、原材料價格上漲。有專家指出,我國正進入生産要素成本週期性上升階段,成本推動型漲價可能會擴散至越來越多的行業,如果“成本漲價”形成慣性,將加大通脹壓力和宏觀調控難度。
三大漲價推手浮出水面
民生産品為何扎堆漲價?記者了解到,原材料、人工以及油價被認為是重要推手。
北京水屯農副産品批發市場相關人士稱,受國際大豆期貨持續走強的影響,近期國內現貨價格節節攀升。天津港大豆散油價格從3月初的9300元/噸漲至目前的10140元/噸,月環比上漲9.03%。在南美大豆減産預期的背景下,國際大豆期貨短時難以迅速回調,食用油價格預計短時間內難以回落。
此外,工資上漲也增加了企業成本。據上述人士分析,今年以來食用油在生産—運輸—銷售等環節人工成本增加幅度至少在10%左右。據統計,2011年全國共有24個省份年內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22%。按照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部門制定的《促進就業規劃(2011-2015年)》,“十二五”期間,我國要形成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職工工資收入水準合理較快增長,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長要保持在13%以上。
除上述原因外,汽柴油價格上調也讓企業感到明顯壓力。國內汽柴油價格繼2月上調之後,又于3月20日每噸均提高600元,這使得企業運輸成本大幅增加。山東佳怡物流公司行政管理總監刁吉玉説,公司每月運輸成本佔營業額的比重在65%到70%,其中燃油佔總成本35%左右。3月20日成品油調價之後,佳怡物流每月運輸成本約增加25萬元,2月初調價後增加成本約為13萬元/月。兩次調價累計增加直接成本近40萬元。
警惕“成本漲價”成慣性
北京一家沃爾瑪超市的銷售人員表示,一些暫未漲價的食用油品牌可能于近期漲價。採訪中一些人士擔憂,近期宣佈漲價的民生用品主要集中在一些品牌企業,如果未來引發整個行業的漲價,並延伸到相關行業,則有可能給CPI運作和宏觀調控帶來壓力。
專家認為,我國正進入生産要素成本週期性上升的階段,多種生産要素價格走勢都出現拐點。一方面,我國人口紅利正在逐步減少,用工成本增加將是企業長期面臨的問題。同時,水、電等資源性産品價格的上漲也將增加企業的生産成本。但成本增加並不是産品漲價的充分理由,政府應通過規範市場競爭秩序,引導企業主動消化成本,提高競爭力,而不是一味地向終端消費者轉嫁。
商務部市場運作調控專家、北京工商大學教授洪濤認為,價格形成因素多種多樣,除成本因素外,企業之間的相互競爭、市場供求關係也是影響價格的重要原因。從最近漲價情況看,漲價有合理的因素,但也有不合理的因素,比如現在是食用油消費淡季,需求不旺將導致價格下跌而不是上漲。因此,淡季出現漲價不排除有跟風漲價現象,在成本上漲理由的“掩護”下投機炒作。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認為,汽柴油價格上調已經形成了一種不好的示範效應。只要一有成本增加,企業就以此為由進行漲價,有的企業甚至在成本沒有明顯增加的情況下搭車漲價。
洪濤、袁鋼明等專家認為,民生産品紛紛漲價既有實體經濟自身原因,也有市場心理作用,對此應該加以區分,要警惕搭車、跟風漲價等行為。同時,相關部門應及時公佈市場資訊,加強引導,提高資訊的透明度,使一些所謂的漲價理由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