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場準入標準衡量食品品質會誤導消費者

時間:2012-12-11 11:09   來源:中國廣播網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最近在北京舉行的一場論壇上有農業專家説,本土最好的農産品用於出口了,因為出口食品的國際標準比國內標準嚴格得多。中國最好的農産品真的都用於出口了嗎?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專家徐長春對此進行解析。

  徐長春:這個問題應該一分為二的看,專家判斷出口農産品品質標準實際上是農産品市場準入標準,他認為市場準入標準越煩瑣、越多過關的産品就是高品質的産品,我不完全贊同這種觀點。市場準入標準除了把關營養、把關品質、把關安全之外,還有一些貿易相關的標準,比如説“綠色壁壘”、某個經濟體市場保護相關的標準,如果拿這種標準來作為衡量食品品質的標準,我想就會誤導消費者。

  反過來講,國際通行的標準裏面有很多科學的成份,比如説包含了基本的安全、基本營養成份的標準,這些標準就是一個國際通行的標準,刨除了“綠色壁壘”,我們出口的東西按照進口國的要求所提供的産品是符合了對方市場的要求,但是並不是説不滿足他標準的東西就是品質不好的農産品。

  為什麼我們經常要面對這樣的尷尬:國內消費者對本土産品品質低下甚至不安全感到擔心,而農民的問題是産品在國內賣不出好價錢?

  徐長春:我們是市場經濟的後來者,産品檢驗標準、市場服務體系建設、農産品的品種開發、科技開發、農産品需求資訊與生産資訊的聯通方面,我們較西方國家相對落後許多。從農産品的標準方面來講,我們處於追趕的境地。之所以出現這個原因,有一個需求層次論: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了,需求層次才會提高。如果我們的經濟還沒發展到那個程度,我們就照搬國外的標準來提升我們需求標準的話,那就會超出我們經濟發展的負荷。我們農産品生産品質和安全標準應該説是與我們的經濟發展程度相適應的,也是能夠滿足我們國民對農産品的消費營養需求、健康需求和安全需求的。

  現在出現了一個市場需求與供給之間的脫節現象,也就是説消費者的需求出現了分化,有些高端的需求是國外的標準,而國內的供給就是一般大眾的消費標準,就造成了這個標準之間的差距。有些消費者拿國外的標準來衡量我們國內的農産品品質標準還有安全標準。從科學的角度上來講,我們提供的食品除了極個別的違法分子由於牟取暴利的動機提供的劣質産品之外,在我們法律法規監管之下的産品應該説品質是有保障的。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