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銀行理財業務成貸款人惡夢 謹防風險隱患

2013-04-17 14:31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編輯:王偉

  據媒體報道,銀監會近日下發通知,重拳治理理財産品,防止業務規模過快擴張引發系統性風險。

  銀監會的舉動,無疑是站在風險防範的角度,對銀行在理財業務方面進行的一種強制干預和強力監管。簡單地看,不存在任何問題。仔細分析,又不難發現,這樣做還存在某些方面的缺陷。因為,按照銀行目前在理財産品開發和業務拓展方面,遠不是系統性風險那麼簡單。更多情況下,銀行的理財産品,已成為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一種惡夢。

  眾所週知,銀行在理財業務方面,是極不規範的。不僅開發的理財産品完全不適應市場要求,不適合投資者投資需求,而且在理財産品業務的拓展和經營過程中,也行為極不規範、手段極不正常。相當一部分理財業務,是通過信貸資金投放,強制“推銷”給貸款人的,且收取的中間業務費相當高。

  即便如此,銀行在理財業務方面,也是業績很差,效益不佳,少數銀行甚至出現了鉅額虧損,風險隱患十分嚴重。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發達國家銀行理財的成功經驗,銀行在開闢理財業務、開發理財産品時,除了業務拓展的需要之外,更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為居民和投資者提供更多的投資服務,開闢更多的投資通道。在此基礎上,增加銀行的收入來源、提高銀行的利潤水準。

  但是,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多數銀行在開闢理財業務方面,首先考慮的都是自身利益,甚至是經營者個人利益的需要,而不是居民和投資者的需求,不是為居民和投資者提供更好的投資理財服務。因此,在開發理財産品時,根本不考慮市場的需求和投資者的需要,也不考慮産品可不可行。結果,所開發出來的理財産品,並不適合居民和投資者的要求。最終,只能依靠信貸手段,強行將理財産品“推銷”給需要貸款的人,特別是融資矛盾比較突出的中小企業。造成貸款人在獲得貸款的同時,還需要購買大量銀行理財産品,大大增加了貸款人、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負擔。

  有關方面提供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商業銀行全年累計實現凈利潤已達1.24萬億元,同比增長18.9%。雖然與上年相比,增速有所放緩,但是,日均34億元的利潤,還是讓其他行業、特別是實體企業羨慕不已。

  在這樣的利潤水準下,銀行在開拓理財業方面,仍然把自身利益放在首位,強行“推銷”理財産品,確實讓人難以理解,也難以讓人接受。

  我們並不反對銀行拓展理財業務,也不反對銀行關心自身利益。前提是,必須為消費者和投資者提供良好的服務,而不是利用壟斷的強勢地位,迫使消費者和投資者接受。開發的理財産品,必須把居民和投資者的需要放在首位。

  也正因為如此,銀監會重拳出

  擊,對銀行理財産品進行全面治理,是必須的,也是及時的。需要提醒有關方面的是,對銀行理財産品的治理,決不能只放在防範系統性風險方面,還要放在經營行為是否規範方面。要通過治理,讓銀行充分認識到理財業務也是一項服務性業務,必須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投資者的需求,認真地研究與開發、推廣與經營,而不是閉門造車,隨意拿出一款理財産品,用不規範行為強行行銷,尤其是與信貸資金投放掛鉤,迫使貸款人購買理財産品,增加貸款人負擔。一旦發現這樣的現象,監管部門應當嚴厲處罰,決不手軟。必要時,追究當事人的責任。切不可再讓銀行理財業務和理財産品,成為貸款人、特別是中小企業的惡夢了。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