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中國理財市場以來,出於競爭力考慮,外資銀行往往主推與國際外匯、股票等市場掛鉤的相關結構型産品。外資銀行對國際市場了解更深,這樣做也屬差異化競爭,本無可厚非。然而,最近個別外資銀行理財産品因虧損嚴重而備受質疑,甚至官司連連。與國內投資者在認知上面的差異,令客戶對外資銀行的信心受到打擊。
銀率網數據顯示,5月前三周累計發售的理財産品數量達到1716款,累計到期的理財産品為2100款。從預期收益率來看,受存款準備金率下調等影響,理財産品預期收益率持續走低,外資銀行成為目前發行高預期收益率産品的絕對主力。其中,預期收益率排名前十、預期收益率超過6%的産品幾乎均由外資銀行發行。從産品類型來看,目前高預期收益率中,除了光大銀行的1款産品外,其餘産品均為結構性産品,掛鉤標的多為股票和匯率。
然而,金融危機的影響還未過去,近期國際市場受歐債危機影響,市場不確定性大增。銀率網分析師指出,受産品結構設計影響,掛鉤境外市場的結構性産品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水準存在不確定性,風險較高,對投資者而言可能存在風險收益不匹配的情況。
事實上,近期有關外資銀行遭遇“巨虧門”事件甚囂塵上。據媒體報道,某知名外資銀行代客境外理財因出現“巨虧”導致客戶與銀行對薄公堂。僅就本次事件分析,不外乎“天災”、“人禍”兩個原因。首先是受網點開設和業務開展等多重限制,外資銀行不得不將對私業務客戶群鎖定高凈值客戶,主推比較擅長的外匯、境外投資等産品類型。2008年至今,國際市場一直波動不斷,與此對應,外資銀行理財産品出現波動也就不難理解。從這個角度説,金融危機發生可謂是“天災”。
高收益與高風險並存,這不難理解。但理財産品虧損引發爭端,就不能不聯繫到“人為”因素了。正如恒生中國副董事長兼行長關燕萍所言:“相比國外,國內的理財環境不一樣,投資者也不一樣。由於內地市場投資者的理財心態尚未成熟,不少客戶其實並不完全了解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因此,外資銀行在內地發行理財産品一定要堅持‘穩健’策略。”由於我國理財市場起步較晚,與發達地區成熟市場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這就要求銀行在理財産品銷售的過程中必須謹慎。以恒生中國為例,理財經理在做理財服務時通過錄音等多種方式,充分了解客戶是否能夠承受10%的損失,並通過風險評估了解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確保客戶完全了解産品的詳細資訊並有足夠的與該産品匹配的風險承受能力。此外,銀行在做産品設計和開發時,要求員工在銷售給客戶前先從自身的角度考慮,比如“這款産品是否願意賣給你的父母、孩子和朋友”。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夠避免理財産品銷售過程中往往被忽視的“人為”因素帶來的風險。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在一個尚未成熟的市場,投資者教育問題不能忽略。對於投資者來説,首先要明確“理財不等於投資”這一理念。實際上,理財包括了如何讓財富增長,如何保住財富,如何獲得穩定回報,且收益與風險永遠相伴。正確的理財目標應該是通過制定和實施合理的理財計劃,並利用各種適合的理財工具,為自己和家庭的將來做比較全面的財務安排,通過對財富的合理配置、安全保障和穩健增長,幫助自己達成人生目標。而對於銀行來説,高端理財未來的發展方向應該是為客戶提供完整的理財規劃,再通過合理配置等手段使客戶的財富獲得健康穩健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