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險重現無序競爭 頂風違規手段升級

2012-04-12 10:45     來源:新華網     編輯:范樂

  2008年的財險市場,因為車險手續費違規亂象而傷痕纍纍。然而好了傷疤忘了疼,今年以來車險市場重現無序競爭,頂風違規手段升級——不僅抬高手續費,甚至還擅自更改車輛性質。

  監管部門坐不住了。保監會日前召集大型財險公司負責人閉門座談,怒斥部分大公司無視監管法規,帶頭采取違法違規手段衝規模、搶業務,擾亂了財險市場的競爭。

  車險市場有序競爭緣何屢維屢破?與前兩年相比,今年的違規現象有何新特徵?本報記者日前就此深入市場進行了調查。

  手續費再現混沌

  為抑制車險手續費無序競爭,2008年以來,各地保險同業公會或協會紛紛制定車險手續費自律公約,上限標準視各地情況而定。以上海為例,(支付給仲介的)車險手續費率上限是“15%(商業車險) 4%(交強險)”。

  儘管監管部門對自律公約的推介與倡議是何等的不遺餘力,但在規模、份額雙重誘惑的驅動下,車險手續費市場屢維屢破。檢查風頭一過,財險公司便與監管玩起了“貓捉老鼠”的遊戲。

  尤其是今年以來,汽車銷售放緩等因素制約了市場需求,一些財險公司選擇“鋌而走險”,以抬高車險手續費來爭搶市場份額。

  以上海為例,目前商業車險手續費率普遍超過了20%。滬上一家財險公司負責人透露,“上海財險‘老三家’給出的車險手續費率大致在23%至25%,紫金、信達、鼎和等新興中小財險公司給出的手續費率普遍高達28%左右,最高的甚至給出了30%,是自律上限的兩倍。”

  上海並非個案。據市場人士透露,雲南、廣東等地車險手續費違規現象更為激烈兇猛。“這些地區的個別財險公司不僅給出商業車險30%的手續費率,甚至交強險的手續費率也高達30%。”

  這樣的惡性迴圈,不僅攪亂了當地財險市場,同時對險企而言亦得不償失。“對於大公司來説,因為有非車險業務貼補,及控制得當的賠付率,如果商業車險手續費能控制在23%、24%以內,還是有承保利潤的。但對於小公司來説,當手續費超過20%時,車險業務虧損就是既定事實。”上述人士分析説。

  擅自更改車輛性質

  為了衝規模、搶業務,個別財險公司甚至還想出了一些“極端”手段。

  滬上財險業人士曝料稱,近年來,上海市場大量土方車等營運車輛保險業務流失至周邊城市。流失背後,所暴露的是日漸升級的車險違規伎倆。

  通常來説,土方車等營運車輛由於出險率高,因此保費要比非營運車輛高出一倍多。出於控制風險的考慮,上海多數財險公司針對土方車等類型營運車輛採取高保費策略,或乾脆摒棄這些高風險業務。

  但在急於提高市場份額的一些新興財險公司眼裏,這些被大公司視為雞肋的業務,卻成了“香餑餑”。“目前,上海大量土方車保險業務流失到了上海周邊地區,保費報價極低。”

  一位業內人士舉例説,在上海,土方車每年保費大致在3萬左右,但在周邊地區有的保險公司開出了1萬多的保費報價。

  同樣的車型,保費為何能便宜一半。上述人士透露稱,主要是因為個別保險公司可能擅自更改車輛性質,即將“營運車輛”改按“非營運車輛”來投保,採取“報行不一”的方式來搶佔客源。

  針對愈演愈烈的違規競爭,保監會日前召集市場份額較大的財險公司進行座談,直指目前財險市場違法違規、非理性競爭等問題,嚴令各公司必須切實採取果斷措施對違法違規和非理性競爭進行遏制。

  誠然,一味用變相降價的手段來購買市場份額,重“大”輕“強”的超常規發展計劃並非長久之計。保險公司需三思而後行。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