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通過走訪發現,目前國內期貨公司的經紀業務還處於低水準競爭階段。雖然公司整體方向在進行機構和産業客戶的轉型,但是很多基層營業部還是使用傳統的“人海”戰術,盲目拉客戶。
專家稱,這一方面導致期貨公司陷入廉價競爭的怪圈,造成人力大量浪費;另一方面也使得期貨市場的客戶結構不甚合理,將導致一些風險承受力不夠的投資者進入市場。
無休止的“人海”戰術
日前,記者參加某期貨公司主辦的論壇發現,現場混進來不少期貨經紀人。其中,既有大型期貨公司的業務人員,也有來自中小期貨公司的。一位浙江係大型期貨公司駐上海營業部的客戶經理向記者散發名片,並表明意圖,希望記者前來開戶。幾日後,該客戶經理多次致電記者尋求開戶。
對於這種現象,業內人士早已見怪不怪了。滬上一家期貨公司的分析師向記者表示,“有一次去參加一個行業會議,晚上招待晚宴,每一桌都有某期貨的銷售人員,一場會議30多桌,每桌都安排好一個人,每天會議門口還有站臺和發宣傳品。這無疑就是‘人海’戰術。”
一家券商係期貨公司高層透露,經常收到詢問開戶的電話,參加會議時更是經常遭遇被客戶經理圍堵的尷尬場面。
記者了解到,某期貨公司上海營業部推崇電話行銷,招聘近30人的隊伍,每天一人打100個電話,從券商、銀行或者投資諮詢公司買客戶名單,不停打“騷擾”電話。“我曾經接到兩次。”一位期貨公司人士無奈地表示。
此外,期貨公司打著招交易員的名義,廣泛招聘客戶經理。公司內部更是加大對行銷部門的擴張,記者了解到,不少在期貨公司從事研發工作、甚至是人事工作的員工,都轉為做市場銷售。
由於考核業績壓力大,業務人員流動性也大,期貨行銷人員走馬燈似的更換。記者走訪時發現,滬上某小型期貨公司市場銷售部的辦公席位已是空空如也。據悉,這些銷售人員並非出去跑業務了,而是由於壓力過大,紛紛辭職。
改變行銷方式吸引客戶
專家稱,這一方面導致期貨公司陷入廉價競爭的怪圈,造成人力大量浪費;另一方面也使得期貨市場的客戶結構不甚合理,將導致一些風險承受力不夠的投資者進入市場。
國元海勤期貨研發中心總經理姜興春認為,這些“人海”戰術沒有清晰地對業務定位,只是粗放式行銷。期貨公司市場開發和行銷賣的是投資理念和專業性,現在沒有好的産品和品牌,這種依靠“人海”戰術的方法反而不奏效。
“期貨市場同質化競爭,主要是本著‘多個人、多條路’的想法,這也是最簡單直接有效的行銷方式。但是,等粗放無序的‘跑馬圈地’時期過去後,這種方式會導致期貨公司未來的邊際收益遞減。”東興期貨分析師張郡淩表示。
那麼,期貨公司如何做好經紀業務,吸引更多客戶?美爾雅期貨王春泉列舉了幾個方式:第一,發揮專業優勢,專門走産業鏈開發的道路。專業優勢強了,産業客戶自然信服,會與期貨公司建立聯繫。第二,為産業客戶做好套保和套利服務。企業增值服務很重要,在關鍵點做套保和套利,保證企業現貨生産和經營的同時,為企業增加收益。第三,期貨公司可嘗試推出新産品,通過産品帶動客戶資産增值來進行客戶的開發。
“另外,與客戶成為朋友,知道客戶所需。我們曾經開發一個客戶,他的需求就是申請交割庫。在我們的努力下,成功幫助該公司申請了交割庫,這個客戶最後成為公司的大戶。”王春泉向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