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歇十五周 央票“休假”還是“退休”

2012-04-16 13:26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范樂

  儘管單週到期量增至開年以來的新高,但是央票發行依然未見任何動靜。迄今為止,央票已連續十五周缺席公開市場操作。與此同時,從之前試探性進行央票詢價,到目前乾脆只讓報正回購需求,央行的態度似乎也在悄然變化。難道央票真要徹底淡出公開市場的舞臺了嗎?

  央行1月6日的一紙公告稱,為促進春節前銀行體系流動性平穩運作,決定春節前暫停中央銀行票據發行。應該説,春節前停發央票符合歷史慣例。然而春節後央票繼續蟄伏,使之成為央票正式發行以來時間最久的一次停發。

  應該説,此次央票停發具有一定客觀必然性。2003年央票發行之初,其目的是為了豐富公開市場操作工具,調節貨幣供應總量,特別是沖銷因外匯佔款增加而大量被動投放的基礎貨幣。隨後在央票高頻率、常態化運用之後,又被陸續賦予了調節銀行流動性、抑制信貸投放、引導利率預期的職能。而當前的現實是,外匯佔款中樞下滑,貨幣外生擴張能力降低;同時,實體經濟需求疲軟,導致銀行信貸投放受阻,貨幣內生增長動力同樣不足,貨幣增速持續在歷史低位徘徊。從“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角度出發,當前貨幣當局更多考慮的應該是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適度寬裕,“引導貨幣信貸平穩適度增長”。隨著整體金融形勢特別是外匯佔款形勢發生變化,相應調整央票發行的頻率和規模甚至暫停央票發行,就成為一種必然選擇。

  當前暫停央票發行,一則有利於提高公開市場操作靈活性;二則也有助於推動銀行信貸投放。

  首先,自去年四季度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雙向寬幅浮動特徵明顯,人民幣NDF預期時升時貶,打破了匯改以來長期形成的單邊升值預期。其結果是,新增外匯佔款規模收斂且波動加劇。同時,今年公開市場到期資金整體大幅下滑,目前年內每月平均到期資金量(1185億元)不足去年(4833億元)的四分之一。這一方面意味著央行資金沖銷的壓力大大減輕,另一方面也要求央行更靈活地應對到期資金波動。

  即當前情況是,央行單靠發行央票或正回購操作已足以完成資金沖銷任務,而正回購相比央票更加靈活,更適宜於當前的公開市場操作。一是,正回購是單純的流動性管理工具,而央票除此之外還具有利率標簽的特徵;二是,目前常規使用的28天和91天期正回購期限較短,適宜於熨平到期資金分佈,同時又不至於對資金面造成過大的衝擊。而現行央票中除3個月品種外期限均在1年及以上,3月期央票需求也沒有91天正回購好。另外,從央行的角度來説,央票利率一般比同期限正回購要高,調控成本更大。

  其次,停發央票亦可推動銀行增加信貸投放。央票尤其是一年以上的央票往往對信貸具有替代效應。如果央票長時間停發,銀行將轉而加大信貸配置力度。另外,央票停發也可增加公開市場資金投放,從而降低貨幣市場利率水準,間接引導社會融資利率下行,刺激銀行信貸需求。

  從目前來看,外匯佔款中樞下移已成為市場共識,到期資金匱乏狀況依舊突出,結合增長放緩的宏觀經濟形勢,年內央票淡出公開市場操作可能成為常態,即便恢復發行也將是小規模操作。但是,斷言央票將徹底退出歷史舞臺還為時尚早。

  回顧歷史,央行雖未長時期停發央票,但是降低央票發行頻率甚至停發某些期限品種的情況並不鮮見。例如,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央行先是降低1年期央票發行頻率,而後直接暫停發行,直到2009年7月才恢復發行。又如2010年到2011年,央行為引導貨幣信貸向常態回歸,一度大量發行3年期央票,而後隨著經濟金融形勢變化,改為不定期發行直至去年10月份停發。可以預期,如果未來經濟再次出現“過熱”、信貸重新高增,抑或者外匯佔款大量增加,央行仍有可能重新啟用央票。其根本原因在於,當前我國還沒有足夠替代央票的公開市場操作工具。因此,當前央票連續較長時間停發應該只是階段性現象。

  更重要的是,從發達國家經驗來看,公開市場操作的成功需要依賴成熟的貨幣市場。當國內貨幣市場擁有數量足夠多的較高安全性、流動性、替代性的短期金融工具,便於央行進行宏觀調控,且利率市場化逐漸完成之時,可能才是央票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候。如此看來,不妨把現階段的全面停發看作是給央票放了一次長假,而斷言其已經是功成身退、馬放南山,恐怕還為時尚早。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