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瀟瀟,空氣清新,路邊新綠一片。4月9日,記者長驅400公里,從杭州趕赴溫州。
溫州東明路,東明錦園一處高樓下。記者走進大廳,見紅綢遮墻,掀開正是一排“老宋体”:“溫州民間借貸登記服務中心”。
全國首創的這家民間借貸登記服務中心,場所正在裝修,而網路及內部資訊系統的設計安裝和調試等業已完成。
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新枝初發,引人注目。
為什麼選擇溫州?
問題倒逼,優勢仍存,溫州具有“樣本”效應
人們至今還記得去年8、9月份,溫州不時傳出企業倒閉、老闆跑路的消息。
“跑路潮”,與銀行直接相關。去年8月,溫州各家銀行擔心資金風險,對貸款企業抽資、不續貸,小企業貸款比7月份減少了373億元,許多企業資金吃緊。
“溫州有40多萬家中小企業,絕大部分企業難以得到銀行支援。”溫州商人鄭合説。他現在是杭州一家小型投資公司的股東,幾個合夥人都曾是溫州企業家。“辦企業你就知道缺錢的苦了,我們幾個人,分別在溫州的樂清、瑞安、龍灣辦過企業,無論年銷售幾百萬元還是三四千萬元,要想拿到貸款都很難。”
為了求生,民間高利貸成為一些溫州企業的無奈選擇。當地民間借貸的年利率曾一度高達100%,與此同時,中小企業的利潤普遍僅為10%!飲鴆止渴的結果,往往是資金鏈斷裂、企業主出走。
換一個視角看,其實溫州並不缺錢。溫州是我國東部沿海的富裕城市,以其發達的民營經濟享譽海內外,擁有雄厚的民間資金,民間金融尤為活躍。長期以來,溫州的民間資金左衝右突,四處尋求投資機會。投入民間借貸市場放貸,更是資金的一大去向。
一邊是中小企業多、融資難,一邊是民間資金多、投資難。如何走出這一“兩多兩難”的困境?溫州終於迎來了重大契機。
3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批准實施《浙江省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決定設立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並確定了規範發展民間融資、加快發展新型金融組織等12項主要任務。“消息出來後,我的電話都被打爆了,辦公室來來去去都是人,溫州的企業家迫不及待地要聚起來討論,如何抓住機遇、落實12條……”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説。
採訪中,溫州的企業家和學者普遍認為,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有利於構建多元化金融體系,在民間資金和實體經濟之間更好地架起“橋梁”。
“橋梁”的一頭,將是金融“輸血”實體經濟的能力更強,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血脈暢通、茁壯成長。“這12條確實能吸引民間資金進入金融體系,加大金融資源的供給,對中小企業發展大有裨益。”浙江大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史晉川認為。
“橋梁”的另一頭,將是民間融資的規範發展。溫州商人趙先生一直從事民間借貸生意,以前,溫州民間借貸頻繁、信譽良好,幾百萬元可以不打借條。但去年,他第一次遭遇接連兩筆資金收不回來的情況。“沒有法律保護的民間金融是脆弱的。”他感慨。周德文則表示,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後,民間借貸將可以合法登記,這樣能保障借貸雙方的權益,使以前長期處於灰色地帶的民間金融走向陽光化、規範化、法制化。
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的12項主要任務中包括“鼓勵和支援民間資金參與地方金融機構改革,依法發起設立或參股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組織。符合條件的小額貸款公司可改制為村鎮銀行”。“這條是最實在的,民間資金進入金融領域的通道就在於此。”一名溫州官員認為。
除了“橋梁”作用,人們更期待的是溫州改革能起到“樣本”作用。“這場改革試驗不僅為溫州的中小企業開拓更多的融資渠道,為民間資金提供豐富多樣的投資方式,更重要的是為中國的金融改革提供試驗有效‘樣本’。”溫州市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市企業家協會執行會長謝浩説。
周德文表示,溫州的“兩多兩難”問題,其實在全國不少地方都存在。現有金融體系無法涵蓋廣大中小企業,全國工商聯的統計顯示,我國只有10%的中小企業與金融機構有借貸關係,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得不到金融支援。如果溫州的改革試驗成功,就可以推廣到其他地方。
溫州“試驗區”起步如何?
小貸公司進入市場化運作模式,民間借貸登記服務中心將於4月中旬試營業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表示,溫州金融綜合改革的要點和重點在於“減少管制、支援創新、鼓勵民營、服務基層、支援實體經濟、配套協調、安全穩定”。溫州在金融綜合改革過程中要增加透明度、依靠人才、加強規範、鼓勵競爭和創新,通過挖掘潛力提高金融資源的效率。在把握好方向原則的同時,大膽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