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再陷資本缺口壓力

2013-05-06 10:44     來源:今日早報     編輯:林天泉

  5月2日,央行副行長劉士余撰文重申“現階段四大國有銀行國家持股比例還是太高”,而匯金剛剛于4月9日完成了第四輪增持行動。

  記者注意到,與此前四大行公告大股東匯金完成增持行動並承諾在某段時間內繼續增持不同,此次公告沒有了匯金繼續增持的承諾。在匯金不再承諾的情況下,A股將會呈現什麼走勢?

  而來自銀監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3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産達到了138萬億。而據劉士余提供的數據,銀行將再患資本饑渴症,僅僅5家大型商業銀行,明年資本缺口或達到405億,而到2017年,資本缺口累計將達1.66萬億元。那麼,銀行股會再向市場抽血嗎?實際上,中行已宣佈,將發行不超過600億的創新資本工具。

  匯金不再承諾

  劉士余是在談“未來十年中國金融業發展與風險控制”時表述“國有銀行國家持股比例過高”這一觀點的。他説,要把中國金融體制改革推到一個更高的階段,必須在運動員的體質訓練上下大工夫,即需要進一步完善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現階段四大國有銀行國家持股比例還是太高,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還遠遠沒有達到真正的公司治理的境界。

  實際上,這不是劉士余第一次表述這一觀點。3月18日,他即在“2013首屆諾貝爾獎經濟學家中國峰會”上表述稱,未來10年,在國有資本提高利用效率上,國家在國有銀行中的持股比例還是太高。當時即有分析認為,劉士余的言論似乎暗示國有大股東匯金有意逐步減持國有銀行股。

  而市場也對此議論反應激烈。據Wind資訊數據顯示,3月18日,工、農、中、建四大行A股和H股集體下跌,除中行A股跌1.68%外,其餘跌幅均超過2%,從而拖累A股和H股股指大跌。

  不過,時隔月余,劉士余再發表這一觀點時市場反應已經冷靜了很多。5月2日,上證綜指僅微跌0.17%,而5月3日,在歐洲央行降息0.25%、RQFII細則出齊、2000億額度將開閘放水等消息的影響下,上證綜指再次拿下2200點,取得1.44%的漲幅。東方證券銀行業分析師金麟認為,匯金于4月9日履諾增持了四大行,劉士余的言論只是理論層面的探討。

  記者也注意到,匯金前四輪的增持行動均在現任財政部部長樓繼偉任中投、匯金董事長的任期內。可查資料顯示,2008年7月,樓繼偉被任命為匯金董事長。當年9月24日,匯金宣佈了第一輪增持,對工行、中行、建行各增持200萬股,並承諾在一年內繼續增持。

  2009年9月27日,工行、中行、建行均同時發佈公告,稱匯金已經履行承諾于9月22日完成了第二輪增持。此後的2011年10月10日,匯金再次完成對工行、建行、中行的增持,于2010年7月15日剛上市的農行,此次也進入到匯金增持行列。在獲匯金增持的同時,四大行公告中均表示,匯金擬在未來12個月內仍將以自身名義繼續在二級市場增持股份。2012年10月12日,匯金宣佈完成上輪增持承諾,並再一次承諾在未來6個月內繼續增持行動,這就是於今年4月9日完成的第四輪增持。這期間,作為匯金董事長的樓繼偉,已經于3月16日被任命為財政部部長。

  某資深市場人士曾表示,匯金之所以對繼續增持四大行與否保持緘默,很可能是在觀察市場的變化態勢,尤其是未來IPO核查完成並重啟後市場的表現。長期以來,匯金的增持不僅僅是在守護四大行,更多的是在向市場展現國家隊資金和管理層對於市場的呵護之心。

  另有業內人士則用“沒有態度有時候也是一種態度”來評論匯金的這次“不再承諾”。

  資本缺口持續顯現

  在匯金不再承諾繼續增持的情況下,若按照劉士余的測算,僅工、農、中、建、交五大行明年即將面臨405億的資本缺口,銀行股會繼續向股市抽血嗎?

  4月26日,中國銀行公佈一季報的同時也發佈了關於發行不超過600億人民幣的減記型合格二級資本工具的議案,可用於補充商業銀行的資本,有效期至2015年12月31日。而更早一些時候,工行、建行也都發佈公告稱,各將分別發行不超過600億的減記型合格二級資本工具,其中工行在2014年實施,建行在2015年12月31日前完成。此外,招商銀行將在2014年6月前、平安銀行將在未來3年內各自發行230億、500億的減記型創新工具。如此一來,在未來3年內,僅這5家銀行就會實施高達2530億元的再融資。

  此前,銀監會在下發的11號文中提出,將重點推動二級資本工具的試點發行工作。銀監會國際部主任範文仲在最近的媒體通氣會上表示,已經成立小組積極推動創新二級資本工具的不斷發展。

  這些其實都源於在2013年開始實施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

  “依靠外源融資(資本市場)的資本補充機制可以短期內緩解資本金的壓力,但長期必須通過內部積累建立新的資本補充機制。”劉士余撰文指出。

  而在此局面下,創新性資本補充工具成為商業銀行補充資本的重要捷徑,同時銀監會也在積極推動創新性資本補充工具的落實。

  也正是各方面的壓力,使得最近幾年再融資輪番上陣的商業銀行,再次拋出600億元的創新工具融資的公告。而隨著商業銀行資本壓力的不斷累積,今後銀行再融資或許會不斷衝擊投資者的眼球。

  “不僅是規避監管政策,隨著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化,金融創新才能夠激起中國金融市場的活力。”一位銀行人士分析。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