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10天搶購300噸黃金”傳聞不實

2013-05-06 09:53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林天泉

  自4月15日紐約商品交易所黃金期貨合約價格暴跌以來,內地、香港乃至亞洲其他多個地區出現“搶金潮”。有媒體稱國內消費者10天掃金300噸,並將國際黃金價格企穩歸功於“中國大媽”,稱“‘中國大媽’完勝華爾街大鱷”。相關數據從何而來?內地及香港市場出現“黃金荒”了嗎?中國出現的黃金消費熱能阻止黃金空頭調頭,並致金價企穩嗎?人民日報“求證”欄目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中國消費者10天購買300噸黃金?

  【回應】權威機構不認可這些數據;預計今年一季度黃金銷量同比增長10%—15%

  對於“‘中國大媽’10天購買300噸實物黃金”的傳聞,中國黃金協會秘書長張炳南5月3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不認可”。據他介紹,黃金行業協會對於黃金的統計數字是精確到克的,不會是一個整數。4月份,黃金的銷量和加工量確實出現了井噴式的增長,但中國黃金協會的統計頻率是按月度統計,一季度的數據要到5月10日才能出來。2012年一季度的黃金銷量是255.2噸,估計今年的增長率會在10%—15%之間。

  平安期貨研究所所長李建春也表示:“目前尚沒有機構正式發佈這一數據,求證也有相當的難度,因為面太廣。”

  中國黃金集團公司一位專業人士表示,300噸的數據很可疑。“這麼多金店,而且都是分散經營的,不可能有這麼快的統計速度,就連黃金協會也不可能做到。中國黃金産量連續6年居世界第一位,2012年産量403噸,2012年全國黃金消費量832噸,中國官方的黃金儲備也才1054噸,所以10天購買300噸黃金有點離譜。”

  部分媒體在報道“300噸”這一數字時,特別提到“根據全國珠寶業的統計”。然而記者查詢發現,全國珠寶領域的行業協會叫做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下設10個分會,包括玉石、珍珠、鑽石、流行飾品、彩色寶石等,並沒有針對黃金飾品的分會。張炳南也表示,珠寶行業不太可能發佈黃金方面的統計數據。

  搶購熱帶來“黃金荒”?

  【回應】實體黃金市場巨大,不可能出現“金荒”,只是首飾的加工需要時間

  記者走訪香港銅鑼灣多家珠寶首飾店發現,最熱鬧的角落一定是黃金飾品櫃檯,最難找的要數現貨金條。“現貨金條很早就賣完了!下星期再來看啦。”一家珠寶店的銷售人員告訴客人。

  香港金銀業貿易場理事長張德熙表示,五一小長假期間,黃金銷售估計同比上升超過50%,超過預計的20%—30%。他估計,從4月29日傍晚到5月2日傍晚,全港1200家珠寶店的黃金銷售量可達40噸。

  張德熙表示,4月黃金價格大跌後,為了保證五一假期供應,金銀業貿易場曾緊急向倫敦和瑞士金庫購入4倍于平時的金條。“當時的實金存貨基本沽清,倉庫基本見底。”

  那麼,“搶金潮”是否會導致“黃金荒”?摩根大通投行部亞洲區副主席方方説,實體黃金市場巨大,不可能出現真正的“金荒”,只是首飾的加工需要時間而已。

  香港珠寶首飾連鎖店周大福發言人也表示,五一小長假期間的人流較平時多出五成,公司雖然黃金存量充足,但工人已是加班加點生産,確保黃金首飾的供應。

  “庫存見底,庫存短缺,並不等於黃金短缺,更談不上‘黃金荒’。”李建春指出,“全世界的黃金年産量基本是恒定的,世界各地的黃金儲備也相對穩定,不可能因為幾地購買量放大,就出現‘黃金荒’。而金飾産品不同於生活必需品,零售市場的商家日常庫存大多按需進貨,庫存不可能超過正常需求,所以,當出現短時搶購時,商家庫存的一些品種一時短缺也是正常的。”

  李建春分析,為應對搶購潮,香港一些商家從倫敦購進幾倍于平常的黃金屬正常,因為商家也希望抓住這樣的商機。

  中國購買力影響全球黃金價格?

  【回應】國際黃金價格是期貨市場上交易形成的,現貨黃金需求不是金價決定性因素

  對於“‘中國大媽’完勝華爾街大鱷”的説法,中國黃金集團公司上述人士表示,黃金不同於其他的商品,它具有金融屬性,所以供求關係並不能決定黃金的價格,正如10年來黃金價格一直在漲,可是黃金的供求一直都比較穩定。

  李建春表示,國際金價的形成,取決於倫敦、紐約黃金期貨的交易價格,也就是説,國際黃金價格是期貨市場上交易形成的。同時,黃金具有金融屬性和避險功能,因為黃金以美元標價,所以黃金的價格與美元以及美國的宏觀經濟密切相關。參與交易者如何看待美國經濟及美元,決定了黃金價格的未來走勢。“通俗地説,黃金持續上漲,表明資金持續投入,黃金暴跌,表明資金突然大規模撤離。而這些撤離的背後有複雜的道理和邏輯,不是一些現貨買入能阻止的。”李建春認為。

  上海中期期貨黃金分析師李寧博士説,黃金的漲跌兩個因素很重要,一個是美聯儲的宏觀貨幣政策,一個是美國的宏觀經濟以及歐元區的經濟數據。而黃金的價格變動,有兩個指標可以衡量,一個是黃金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一個是美國CFTC(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每週二公佈的黃金價格以及國際資本對黃金的預期。數據顯示,紐約黃金ETF一直在減倉,持倉量已創三年來新低,表明對黃金後市很悲觀。

  也有專家認為,黃金購買熱潮可能對黃金價格産生影響,但作用有限。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的報告,目前世界黃金的最大擁有者——全球各大主要央行對黃金的需求仍在增加。2012年全球央行黃金購買量達534噸,是50年來最高。而增加儲備黃金的國家名單中,主要都是發展中國家。

  海通國際研究部主管兼首席經濟學家胡一帆認為,除了國家儲備,這些國家居民對黃金的需求也隨著經濟發展、收入增加而不斷上升。“儲備加消費,新興國家的需求可能會對國際金價産生影響,但也不應高估。”

  如何看待黃金搶購熱潮?

  【回應】與中國消費者藏金習慣有關,建議投資實物金比例不超個人總資産20%

  對於此波黃金購買熱,專家認為與世界金價大跌有關,與中國消費者偏好黃金消費有關,也與4、5月份結婚旺季拉動黃金旺銷有關。

  上海老鳳祥金店營業員介紹,5月份是傳統婚慶旺季,4月份則是商家眼裏的婚慶月,商場的黃金消費向來是自用居多,投資成分較少。從這個角度看,4月出現的搶金潮本來就有一些剛性需求。

  不過,黃金産品被瘋狂搶購,主要動因還是國際金價大跌。“中國人以及亞洲人有消費、收藏黃金的習慣。金價持續12年上漲,在廣大消費者心目中樹立了黃金只漲不跌的印象,現在金價暴跌,可以花更少的錢買入相同的黃金,這是‘中國大媽’積極投身黃金搶購隊伍的主要動因。”李建春這樣分析。

  “但是,一窩蜂搶購卻顯得不夠理性。黃金12年升勢之後開始暴跌,表明黃金升勢開始改變,未來走勢可能還將波動,黃金的避險光芒也將減弱。”李寧建議,不要因為金價下跌就將所有資産購買黃金,投入實物金最好不要超過個人總資産的20%。

  “實物黃金消費與黃金投資是兩回事。”李建春説,“如果需要進行黃金投資,不一定都購買實物黃金,可以從銀行購買紙黃金。”

  方方表示,中國人對黃金的保值抗通脹有固有的信念和信心,對黃金首飾等需求同樣旺盛,與其説是“淘金熱”,不如説這是中國資本市場投資渠道仍然有限的反映。

  中信銀行(國際)首席經濟師兼研究部總經理廖群博士認為,金價走勢短期內會有技術性調整,但長遠還是要看基本面。目前來看,美國復蘇道路緩慢崎嶇,黃金不會失去其作為避險資産的功能,因此中長期而言,金價仍會緩慢上升。李寧則表示:“經濟下行時,美國、歐洲持續實行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各國央行持續購入黃金,黃金持續升值。但如果美國撤出量化寬鬆政策,黃金後市可能還要跌,甚至可能出現熊市。”(謝衛群 葛瑜瑋 郝迎燦)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