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需要創客 創業需要創新

2016-05-03 10:55:00    來源:農民日報    

  “創業”作為近年來的高頻詞彙,熱度始終不減。瞄準農業搞創業,更是成為不少年輕創客的目標。農業的未來需要創新,更需要創客們頭腦中的好點子、好創意。讓我們來看看今天為您講述的農業創客們的故事——

  他們都是年輕的農業創客,有自己不同的行事風格。在發展的道路上有跌宕起伏,但相似的是都在用腦和心不斷進取,在別人還在固步自封時,他們卻已經站上時代的潮頭,努力在農業的創業道路上越走越穩。安徽省合肥市的兩位農業創客的故事令人深思。

  曹傳取:創造風景成就“苗木明星”

  不高的個頭,瘦瘦的身板,鼻樑上架著一副眼睛,這是曹傳取給人的第一印象。安徽農業大學畢業後,曹傳取就去了上海,在外打拼多年的他始終有個信念,要回到安徽老家發展現代苗木業,帶動身邊的群眾致富。2011年,憑著一腔熱血,曹傳取從朋友處借來的5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創辦合肥華綠種苗有限公司。

  創辦種苗公司,尋找適合的苗木基地是發展的第一步。“苗木花卉基地對周邊種植環境要求特別高,離市區的距離不能太遠,不然折損成本太高;同時,道路、水等基礎配套設施還要相對完善。當初選擇的在合肥周邊選擇一塊地建基地,由於設施簡陋,種苗品質很不穩定,新跑下來的訂單就在這樣丟了。”曹傳取告訴記者,但是當時啟動資金一半都已經投入進去,“堅持和放棄就在那一瞬間”。

  2012年,曹傳取在包河區牛角大圩選址建立新基地。同時,按照工廠化育苗的要求建設1千平方的聯動溫室大棚,配備先進的設施設備。由於資金不足,他親自帶領團隊做苗床,涂油漆,改造冬季加溫用鍋爐。“當時現代化工廠育苗,沒有成型的數據,嚴重影響種苗的成長。”曹傳取説,他們堅持通宵觀察種苗的變化,往往需要1-2個週期才能掌握基礎數據。如今,已經掌握了一串紅、矮牽牛等品種的基礎數據。

  牛角大圩花海景觀的打造讓曹傳取一下子在合肥苗木界火了起來。“其實當時也是無心插柳,因為我們2012年拿到地的時候,由於資金不足,只建設了兩個大棚,空地太多,就拿了50畝種波斯菊,沒想到2013年春天開花時一下成為明星景點,數以萬計的市民來賞花、拍照。”曹傳取説,隨著市民的持續關注,當年的國慶節的花海景觀應運而生,他們又用300萬盆矮牽牛、海棠等草花,打造了7個色系的綜合景觀,再次引起市民的熱捧。

  因人造景觀一舉成名。不過曹傳取仍然把重心轉回了種苗上,建設了專業的光譜催芽室,並在去年夏天引進了自動澆水機等設備。曹傳取表示,種苗業務才是安身立命之本,要想變得更專業,設備必須跟上,他在今年又購買了自動播種機,華綠的草花播種也終於告別“手工”時代,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如今,公司已經建有30000多平方米的高檔溫控溫室,配有自動播種流水線、光譜催芽室、移動苗床、水肥一體化等設施設備,種苗年生産量達5000多萬株。

  “做農業,只有誠信才能贏天下。”曹傳取告訴記者,對於企業産出的不合格種苗全部報廢,重新播種,提貨期來不及的,不惜代價從外地調貨,做到發到客戶手裏的都是高品質的種苗。同時與安徽省農科院合作,制定多個品種種苗地方標準,開始新品種種苗的研發。給客戶做技術跟蹤服務,客戶有什麼問題,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或是第一時間給出解決方案。

  隨著種苗生産數量和品質的提升,公司開始將目光放得更遠,曹傳取想在整個中部六省享有草花種苗市場的一定話語權。為何僅僅定位在中部地區?曹傳取表示,草花種苗其實有一定的運輸半徑,即汽車運輸能夠夕發朝至的距離,超過這個距離,風險就會上升,特別是夏季白天運輸時,種苗損耗會迅速增加。“恰恰種苗從合肥出發經過一夜的運輸,基本能覆蓋到中部其他五省的客戶,我們要尊重這個有效距離,才能提供高品質的種苗。”他分析説。

  柯家厚:“金針菇大王”會算精準賬

  高大的身材,憨厚的笑容,濃厚的閩南口音。柯家厚是來皖創業的外來客。但沒曾想到紮根安徽竟一不小心成為了“金針菇大王”。

  2004年以前,柯家厚在福建老家從事金針菇種植。在對市場深入調查後,他發現金針菇的銷售地主要在安徽省。而金針菇生産所需的玉米芯、棉籽殼等原料也産自安徽。與其每天花大量費用在運輸成本上,不如把廠搬到安徽去。就這樣,最早運用大數據思維的他在合肥市肥東縣店埠鎮馬廠村承包了60多畝土地從事食用菌生産。

  “我們以前的營養土的主要成分就是木屑。沒想到木屑的成本價一路走高,而且越來越難收。”柯家厚一度陷入發展的困境。令他沒有想到是的合肥市開始實施秸稈禁燒。秸稈在農民手裏想燒燒不得,想扔扔不掉。柯家厚當時就想,如果能把秸稈替代成木屑作為金針菇的營養土就太好了。他找到安徽省農科院的專家請求幫助合作,在多輪配比試驗後。採用秸稈作為原料生産出來的金針菇終於成功。“收購秸稈每噸花費300元,可以做成食用菌基料1000袋,産出金針菇1噸左右,而目前金針菇出廠價在10元/公斤。”柯家厚説,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用秸稈最終代替了之前的木屑原料,大大降低了成本。

  堅持科技創新,努力保持技術先進性。在實際生産中,既借鑒先進地區和國外的食用菌生産技術,同時又結合自身實際開展創新。柯家厚創辦的合肥福泉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産的“順泉”牌金針菇已獲得了國家農業部“綠色食品”認證,被省食用菌技術協會評定為食用菌行業“優秀品牌”。其組織的“金針菇工廠化栽培的關鍵技術整合與應用研究”,被安徽省科技廳授予省級科技成果,其組織的“食用菌工廠化生産的關鍵技術整合與應用”被合肥市政府授予科技三等獎,目前均已轉化投入應用。目前已有3項國家發明技術和8項新型實用技術獲得了國家專利,另有30多項發明技術和實用技術正在申報國家專利。

  就在大多數人還沒有意識到勞動力成本將佔據農業成本的大頭時,柯家厚已經敏銳地感知到。2012年,他不惜鉅額貸款投入建設了液體菌種罐和食用菌工廠化生産車間。“一方面是降低人力成本,另一方面是為了標準化生産。”柯家厚説,引進設備後有兩個大變化:一是傳統的人工裝營養土的模式徹底淘汰,直接是機構化罐裝營養瓶;二是生産週期大大降低,菌種生産從45天壓縮到7天,金針菇出苗期從之前的80天左右壓縮到了現在的50天。這樣基地一年四季都可以生産出來鮮菇。而且進行標準化立體生産,配有自動化裝瓶機、高壓滅菌灶、無菌接種室及溫控栽培車間等,提高了産品品質和市場競爭力,保障了市場供應。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