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1 13:27: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擱在幾年前,大學生創業,或許會被斥為“不務正業”。可如今,創業的熱潮,已悄然走進高校校園。
但現實很殘酷,缺項目、缺資金、缺經驗,大學生創業的路上荊棘叢生。作為“娘家”,高校也面臨抉擇:是鼓勵、支援,還是沉默,甚至“潑冷水”?
4月8日至10日,2016中美創客論壇暨中美創新創業大賽決賽在青島舉行,包括16支海外團隊在內的近百支創業團隊分別圍繞移動網際網路、生物醫藥、節能環保與新材料等類型的項目展開激烈角逐,中國團隊包攬4個一等獎名額。此次大賽先後在美國的華盛頓、休斯敦、芝加哥和矽谷,以及中國的上海、濟南和青島舉辦初賽,共有500多支創業團隊參加。
作為主辦方之一,山東大學試圖通過大賽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這也是對創業熱潮中,高校應扮演何種角色的一次回答。
直面
創新創業的氛圍濃郁,高校卻難以提供有效輔導
畢業不過兩年的劉培超,如今已經有了自己的公司,去年12月還完成了2000多萬元的融資。但若論起當“老闆”的時間,前前後後算起來,已經有七八個年頭。
“入校報到完,放下行李就加入了一家通訊公司的行銷團隊,大二時就拿下了公司在全校的代理。”上大學前一直是“學霸”的劉培超,一夜之間仿佛換了一個人。“可以説,整個大學期間都在創業。”
成績不小,挫折也不少。2008年,劉培超瞄上了健身業,想在校園裏邊找個地方,辦個健身房。可找到學校相關部門一聊,對方很乾脆地拒絕,直言從來沒有學生幹過這事。
“那時候大學生創業的氛圍不濃,校園裏更少見,只能去社會上找資源。”讀碩士研究生期間,劉培超帶著導師的研究項目找合作方,但對接並不順利,最終鎩羽而歸。“只好專心把論文做完,收穫也有,就是創業的確很辛苦。”
説起遺憾,劉培超覺得當時最缺的便是創業培訓與指導,這讓自己走了很多彎路。“創業比學習難好多倍,沒有人幫你,只能靠自己摸索,從失敗中汲取經驗。”
在大學校園裏,像劉培超這樣的創業者為數不少,他們的需求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難以得到滿足。與此同時,社會大環境在發生變化,尤其是創新創業的熱情在提升。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高校已無法置身事外。
山東大學副校長、創新創業學院院長胡金焱曾在調研中發現,實踐教育的嚴重匱乏,是綜合性大學普遍存在的現象。很多老師從事專業教育是好手,但只上得了課程講臺,卻上不了創新創業教育平臺。
“創新創業教育需要成為真正的人才教育過程,要幫助學生埋下創新創業的‘基因’。”胡金焱認為,有了創新創業教育,大學生在畢業後能更快地適應社會。
尺度
學校可提供從培訓到場地的支援,但絕不能大包大攬
在大學生創業過程中,高校不能無所作為,但到底該做什麼,又不該做什麼?
作為山東大學經濟學院的一名本科生,黃蘇婉對此有自己的理解。“從我的創業經歷來看,大概有三個方面的需求:一是尋找項目時,需要學校引薦;二是我們經驗不足,需要學校引導;三是缺少場地,需要學校支援。”
黃蘇婉能走上創業路,緣于一系列機緣巧合。大二時她去南方一所高校交流,回來後因空氣品質差引起身體不適,黃蘇婉便開始關注各種呼吸“神器”。偶然機會,黃蘇婉與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教授馬德東相識,並得知其有相關産品的專利和推廣的願望。父母都是醫生,也為黃蘇婉提供了不少便利。
與劉培超不同的是,黃蘇婉的創業項目得到了山東大學的全面支援。從關於創新創業的培訓,到創業項目的選擇,再到免費場地的提供,黃蘇婉的團隊充分地享用著學校提供的資源。而且,他們至今走出的每一步,也沒有跳出大學的圍墻。只不過,黃蘇婉的心態已經悄然變化。
“一開始就是純粹的嘗試,抱著參加比賽的目的。”在黃蘇婉看來,大學生創業是個人成長、鍛鍊的過程。“堅持時間越久,認識越深刻,要做好、做成的慾望也就愈加強烈。”
劉培超也贊同學校可以起到緩衝的作用,而非讓創業的大學生過早進入社會。“學校提供的孵化,比社會上的各種孵化器更具公益性,可以保護創業的大學生。社會還是過於商業化,大學生很難快速適應,這對創業進程、個人成長,都有不利影響。”
當然,這也絕不意味著高校要承擔確保大學生創業成功的責任。畢竟,大學的目的是教育,而非創新創業本身。
山東大學校長張榮表示,創新創業教育成功的標準,不是簡單地看高校培養了多少個企業家,而是看能否完成創業學生的一個心願,滿足一種興趣、一種好奇,“要看學生的能力能否普遍得到提高,大學教育能否成為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精神的一種動力”。
磨合
從課程設置、教師配備到資金投入,高校都需新的調整
雖已是4月,青島的海風還有些許涼意。劉培超和黃蘇婉,因一場中美創新創業大賽而相聚於此。
“評委提出的問題都很實際,也很犀利,都是風投非常關心的點。”黃蘇婉做了精心準備,希望自己的團隊能有一個好成績。“即便得不到很好的名次,至少可以長長見識,學習到校園裏學不到的東西。”
這場大賽,只是山東大學探索創新創業教育的一個縮影。今年年初,山東大學整合校內資源,成立創新創業學院。與此同時,創客一條街、創新創業中心、創業孵化器“三位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平臺,也正在緊鑼密鼓地構建。
根據《山東大學創新創業教育行動方案》,到2017年,山東大學將全面普及創新創業教育,初步建立創新創業教育引領的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到2020年,山東大學將全面建成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創新創業實訓與實踐體系,創業孵化轉化服務體系。
不過,對於高校而言,創新創業教育畢竟還是新生事物。無論是課程設置、教師配備,以及資金投入,都需要新的轉變。
“有的老師專于科研,有的老師長于講課,不能讓不擅長的老師去搞創新創業教育。”劉培超認為,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外聘專業指導老師的比重要增加。“其他的問題,比如學分、考核,也需要一些調整,讓有創業需求的學生也可以兼顧學業。”
值得注意的是,在為數眾多的大學生中,真正選擇創業的或創業成功的只是少數。在鼓勵大學生創業時,高校需要找到最佳平衡點。
“它應該既是通識教育、專業教育的重要補充,也應該和通識教育、專業教育相互融合滲透。”張榮認為,高校實踐創新創業教育,不是將校園改造成一個企業或工廠,讓所有人都集中在這裡創業。“我們所追求的,是與校園氛圍和人才培養目標更契合的,對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 人民日報 》( 2016年04月11日 12 版)
(人民網-人民日報)
全國20家兩岸青創基地廈門佔據3家 12萬台胞在廈2016-04-11 07:44:00
創客風潮悄然吹進中小學 學生創業不宜跟風2016-04-08 09:03:00
蘇寧佈局“雙創”支援青年創業2016-04-08 08:56:00
“資本寒冬”中,給創業咖啡兌點“熱水”2016-04-07 15:47:00
創業加速器“170創業營”正式招生2016-04-07 15: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