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創新創業“最後一公里”

2016-03-11 10:59:00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打通創新創業“最後一公里”】黨的十八大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創新發展居於首要位置,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而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創新”一詞被提到59次。創新驅動逐步被賦予了更多內涵。

  黨的十八大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創新發展居於首要位置,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而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創新”一詞被提到59次。創新驅動逐步被賦予了更多內涵。

  這其中,促進科研成果的産業化應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是“十三五”時期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兩大重點領域。“十三五”時期,如何加快促進科研成果産業化?

  “雙創”戰略的實施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對此,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特邀全國人大代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研究部部長呂薇進行分析。

  從創新鏈中端入手打破科技成果轉化瓶頸

  中國經濟時報:目前,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不暢,您認為,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什麼?

  呂薇:創新要實,必須落實到創造新的增長點上,把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産業活動。

  總體看,創新鏈條包括從創意、研究開發、成果轉化到産業化應用和開拓市場的全過程,研究開發只是創新鏈條上的一個環節。由於創新鏈各環節的市場化程度和風險不同,所需要的資金性質不同,市場和政府的作用也不相同。

  在創新鏈的前端,如基礎性研究和競爭前共性技術的研究開發,大都是實驗室的研究結果,距離市場應用較遠,以大學和科研機構研發為主。在創新鏈的後端,新技術産業進入成長期,市場應用前景明朗,風險較小,企業和資本市場都有投資積極性。

  而在創新鏈中端,也就是從實驗室研究成果到産品開發環節是創新鏈條的薄弱環節。這一階段的市場效果不明顯,需要資金較多、投資週期較長、市場風險較大,經常出現投入不足,創新主體之間銜接不暢等問題。

  中國經濟時報:“十三五”時期應如何在創新鏈中端做文章,進一步促進創新成果實實在在地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呂薇:要想把創意與科研成果實實在在地轉化為生産力,必須重視創新鏈的中間環節,加強研究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平臺的機制建設,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瓶頸。

  首先,要加強政府科技經費管理的統籌協調,打破部門分割,加強需求目標導向,集研究開發、成果轉化、示範推廣和産業一體化的管理,加大對試驗示範項目的支援力度,吸引企業和社會資金投入中試。

  其次,在技術轉化環境方面,一方面要改變過去要求科研人員直接轉化科研成果,大學和科研院所辦企業的做法。改進科研成果轉移和轉化的體制機制,從“科研成果轉化型”創新向“企業引領型”創新轉變。具體來説,應當在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專業的技術轉移中心,構建以企業成為主體,科研機構參與的成果轉化平臺,提高轉化效率。另一方面,要完善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的收益分配激勵機制,鼓勵科研人員參與成果轉化。

  再次,進一步發揮風險投資促進創意和新技術商業化應用的作用,引導風險投資投向新技術産業化初期的創業企業。

  最後,企業成為創新主體的關鍵是要提高其創新的內在動力。企業創新的動力源自競爭壓力、市場需求推動和對盈利的預期。因此,應當鼓勵創新的需求側政策,打通創新成果、創新服務與市場之間的通道。

  著力打造有利於“雙創”的制度環境

  中國經濟時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是推動中國經濟繼續前行的重要引擎。在新形勢下,“雙創”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這其中,政府和市場所扮演的角色是什麼?

  呂薇:在經濟新常態下,“雙創”面臨一些新的挑戰。比如,要素成本提高了,一些傳統領域存在産能過剩、市場飽和、競爭激烈等,因此必鬚根據市場需求,選擇創業方向和提高創業效率,向小、精、特、專的方向發展,開拓新的細分市場。

  “雙創”同樣面臨新的機遇。比如,創業的政策環境變得更好了,勞動力素質提高了,商事制度改革與網際網路技術的利用大大降低了創業門檻。因此,我認為,在新一輪的創新、創業浪潮中,應以創新帶動創業為重點,培育新興産業和新增長點,同時促進就業。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是創新、創業的主體,政府應當進一步營造有利於創業、創新的制度和市場環境堅持政府營造環境與市場導向相結合。

  中國經濟時報:您認為政府應當如何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來為企業發展增添動力?

  呂薇:建立健全創業、創新的生態環境,政府應當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公平競爭、規範法治的市場環境。放開市場準入,限制壟斷,建立規範的市場秩序,形成各種所有制、不同類型的企業公平獲得生産要素的競爭環境。堅持依法治理,加強民營企業的産權保護,平等保護非公有企業的合法權益。完善環境、安全、品質、網路等標準體系,促進産業技術進步和創新。繼續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放活微觀市場主體,減少行政干預和制度性風險,按照市場規則建立優勝劣汰的機制。

  特別是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要發揮非公經濟的作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更好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在項目合作、融資服務、財稅政策、土地使用等方面一視同仁”,“嚴肅查處侵犯非公有制企業及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合法權益的行為”。

  第二,健全多層次的資本市場,調動民間資本的積極性。根據創業創新各環節的特點和需求,鼓勵風險投資、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擴大直接融資渠道等,按照創新鏈配置資金鏈。為風險投資提供更多的退出渠道,擴大中小企業板的規模、規範掛牌代辦系統、建立適應小企業的區域股權和證券交易市場等。建立健全創業投資收益的稅收制度,通過利益機制引導和鼓勵機構和個人進行長期的創業創新投資。

  第三,轉變政府支援方式,提高公共財政的利用效率。簡政放權,以商事制度改革促進創業便利化。減少對單個企業的點對點直接資助,切實落實小微企業的減免稅、研究開發支出加計扣除所得稅、設備投資消費型增值稅、政府採購創新産品等普惠性政策,擴大政策受益面。此外,應當發展創業、創新服務,政府重點加強研究開發、檢驗檢測等創業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採取引導資金、稅收減免、政府採購服務等多種方式引導和支援社會力量興辦各種創業、創新服務和孵化服務,降低創業成本,提高創業能力和效率。

  第四,打破條塊分割,加強政策協調配套。實行創新政策、財政金融、貿易、産業和中小企業政策等相結合,形成政策合力。增強政策穩定性和透明度,建立公開透明、長期穩定的激勵機制,形成可預期的投資回報,鼓勵投資者進行長期投入,而不是短期投機。

  第五,建立鼓勵探索,容忍失敗的文化氛圍和制度環境。在政策上建立試錯、容錯機制。例如,對新商業模式、新業態的早期,要允許試驗和探索,不要利用傳統的管理方式或舊規則將其管死;通過適度提高中小企業貸款的呆壞賬核銷比例,允許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投資有一定的失敗率等,從政策上體現容忍創業企業失敗的原則等等。正如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所提到的,健全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給改革創新者撐腰鼓勁,讓廣大幹部願幹事、敢幹事、能幹成事。

  第六,創業創新必然有風險,市場主體要防止盲目性。創業的動力是在市場競爭中獲利,創業者和投資者要樹立風險意識和效益意識,尊重市場規律,根據市場需求及其變化趨勢進行創業創新,對其投資收益和風險負責。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