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學創業:“勇敢者的遊戲”要怎麼玩得更好

2015-08-10 10:12: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允許學生休學創業”的政策已經出臺半年多,休學創業開始被越來越多人所了解,並且已經成為大學生創業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教育部、國家工商總局等部門的最新調查顯示,2014年工商部門新登記註冊的大學生創業者總數為47.8萬人,比上年增加了近12萬人,增幅33.3%。大學生創業者在青年創業者群體中的佔比達15.9%。

  數量眾多的大學生創業者中不乏休學創業的,社會的關注也開始隨之增多:休學創業對大學生創業有怎樣的影響?

  創業是勇敢者的遊戲

  “不管休學沒休學,創業都是一場勇敢者的遊戲,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一年前曾休學半年投入創業,秦天一對休學創業的感受格外深刻。

  在很多人看來,秦天一是典型的“90後”:會來事兒,愛折騰。2013年6月,剛剛進入大學不到一年的他就在學校開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創業:創辦了一家名為“天易”的音樂培訓機構,在半年內招生400多人。

  但是相比于教育培訓,創業氛圍濃厚的移動網際網路領域對他的吸引力明顯更大。2014年寒假,受創業夥伴的邀請,秦天一來到北京,加入了一支社區電商的創業團隊。一個月後,他回到學校辦理手續,準備休學一年,專心投入創業。

  但是他的休學創業只持續了半年。2014年6月,由於創業項目發展遇到了瓶頸,秦天一離開了北京的創業團隊。9月,他提前結束休學,回到學校。

  同樣休學創業後返校的還有西南政法大學2012級的學生吳詩雨和她的4個“創業合夥人”。去年9月剛開學,她就向學校提出休學申請,準備全身心投入自己的創業項目——專注海外高端旅遊市場的“海外優服”。

  在作出休學創業的決定之前,吳詩雨也有自己的忐忑和不安:沒經驗也沒資金,創業能成嗎?還好100萬元天使投資打消了她和父母的顧慮。“機會來了就去試一下,大不了回學校讀書。”

  但真正開始休學創業以後,她們也遇上了很多創業團隊都會遇到的問題:投資人和創始團隊之間的矛盾。由於在項目運營和推廣策略等方面與投資人産生了較大分歧,2015年5月,吳詩雨和她的創業團隊撤出了“海外優服”創業項目。6月初,她提前回到學校,繼續學業。

  雖然休學創業的時間不長,創業項目和創業經歷波折,但秦天一和吳詩雨都認為自己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在吳詩雨看來,休學創業的經歷“真的特別特別特別鍛鍊人”。她連説了三個“特別”。

  秦天一認為,在休學創業後,自己快速接觸和了解真正的創業環境以及市場需求,“看到了差距在哪兒,也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大政策”需要配套“小細則”

  與秦天一等創業者不同,大多數人對休學創業政策的關注和了解,開始於2014年12月。當時,教育部發佈《關於做好2015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首次在政策層面允許高校學生休學創業。

  今年5月,《關於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公佈,提出實施彈性學制,允許保留學籍休學創新創業,重點支援大學生到新興産業創業。

  其實,在國家政策出臺前,不少地方和學校就已經嘗試允許大學生休學創業。

  2012年,武漢即出臺促進光谷科技成果轉化的“黃金十條”,其中就包含允許大學生創業的規定,並可以為休學創業者保留學籍,其創業項目還可以折算成學分。

  南京也在2012年出臺了鼓勵高校全日制在校學生休學創業的政策:凡到南京市大學創業基地創業的學生,進入基地創業的時間,可視為其參加學習、實訓、實踐教育的時間,並按相關規定計入學分。

  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都允許學生休學創業,且都以兩年為限。區別在於北京大學的保留學籍以一年為單位,清華大學以一學期為單位。

  從中央到地方再到高校,休學創業的政策、辦法都在出爐。但對於大學生創業者來説,休學創業的“大政策”需要有更詳細的配套細則。

  作為曾經的休學創業者,吳詩雨和秦天一都認為,雖然大學生創業的政策環境很好,但在落地執行時,對他們的實際幫助還比較有限。

  秦天一表示,目前的休學創業政策只是允許大學生休學創業,但並沒有明確創業項目和成果該如何轉化。他建議把創業的成果經過考核認證以後轉化為學分。在他看來,創業鍛鍊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其中包含了很多專業課程的內容,甚至是在學校學不到的課程和實踐。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高技術司副巡視員徐建平在一次訪談中表示,目前全國各部門、各省市出臺的有關創業創新和就業的政策總共有1900多條,但有大量的政策交叉重復,落地性差,改革性的舉措少。而且有些政策往往是“看得見,摸不著”,再加上政策執行過程的傳導時間長,申請複雜,門檻太高,所以創業者難以獲得這些政策的扶持。

  作為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更為關注的是對休學創業者的身份認定和社會保障問題。在他看來,雖然創業失敗後大學生還可以回到學校繼續學業,但在休學期間如何為休學創業的大學生“兜底”也很重要。

  熊丙奇指出,休學創業者的雙重身份帶來了很多政策模糊的問題。比如在勞動和社會保障方面,休學創業者雖然處於工作和勞動狀態,但由於學生身份而不能獲得正式的社會保障和勞動保障。“這對他們來説是有風險的,也是不公平的”。

  大學生創業的前期服務急需跟上

  設立創業基金、鼓勵大眾創業、允許休學創業……在幫扶大學生創業方面,政府和社會已經做出了很大努力。但創業是自發、主動的事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更需要的是對大學生創業的前期教育和服務。

  福州大學2013級學生沈良偉在2014年底正式向學校提出休學的申請,專注投入自己的創業項目“優績教育”。他認為:“創業的動力更多地在於自己,跟外界的鼓勵政策沒有直接關係。”在他眼中,創業政策只是幫助,最關鍵的還是自己的創業意識和動力。

  熊丙奇也認為,創業取決於創業者的主觀因素,“真正內生性的創業動力來自學生自己”。

  因此,在創業之前,對大學生創業者前期的創業教育和服務就顯得尤為重要。但熊丙奇也指出,正是在這一方面還有很多欠賬。“如果這個根本性的問題沒有解決,休學創業也只能是停留在一個概念上”。

  “如果能很好地就業,為什麼還要去創業呢?”這是很多人的想法。但熊丙奇認為,這種觀念也是國內教育體系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冒險精神和創新意識的結果,而且應試化的人才培養體系也導致優秀人才缺少創新和領導能力,因而主動創業的比例不高。

  熊丙奇表示,要想還清在創業教育方面的欠賬,應該推進教育管理改革,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興趣和創造力,其中一個重要的辦法就是推行完全學分制管理。

  國內高校推行學分制管理多年,但大多對就讀時間有一定要求。熊丙奇認為,在完全學分制下,學生只需在3~7年間修完要求的學分就可以畢業,因此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接觸和了解社會的實際需求,這可以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

  此外,熊丙奇還認為社會應該擺脫以身份界定創業學生的看法,應該關注創業者和項目本身,而不是他們身上的學歷標簽。“高職高專生也可以開高科技公司,清華北大的人也可以去養豬,這都是應該平等看待的”。

  作為休學創業者最直接的關聯者,高校是創業政策最直接的執行者,也是大學生創業的前期教育和服務的落實者。在引導和幫扶休學創業者的過程中,高校不僅可以是“資源的對接器”,還可以成為“創業的孵化器”。

  作為一個多次創業者,沈良偉希望高校和老師能扮演“創業導師”的角色,不僅能提供政策和經驗的支援,還能警示風險,在休學創業的這段時間能一直關心和陪伴休學創業者。

  熊丙奇表示,無論是人才培養體系改革,還是實行完全學分制,都是為了把高校打造成培育創業的土壤。“只有土壤培育好了,才能走好下一步”。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