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0 10:10:00 來源:經濟日報
創業風潮疊起,自有魚龍混雜。最近一段時間,在朋友圈等社交平臺上多了許多關於創業的刷屏帖。這些帖子或是介紹某些創業團隊的神奇經歷,或是介紹其很牛的産品。然而在相隔半天或一天后,朋友圈又反轉出現了“扒皮帖”,揭出此前刷屏帖的重重疑點和反證,看得人大跌眼鏡。真偽之辨,恐怕真的需要一雙“火眼金睛”了。
例如,不久前一個自稱“滬上最火爆創媒”的微信非官方認證訂閱號介紹了一位叫金證濟蒼的年輕人和他的公司雲視鏈。而就在當天下午,針對這條消息的“扒皮帖”出現,稱該公司的技術是偽創新,且還涉及宣傳片盜用、高管資料造假、投資額存疑等問題。同一時期出現的還有“遊俠車”項目,被指涉嫌抄襲汽車。對此,有訂閱號還發佈文章《一個月前,我絕不敢把“無恥”用在創業者身上》將這兩個案例同時列舉批駁。雖然這些項目的真偽仍在爭議之中,但是前後過程卻給當下的創業者、投資者以及更廣大的觀眾帶來了警示。
其一,創業者誠信是“金”,加強自律刻不容緩。當下,投入創業的人群,尤其是年輕人越來越多,資本對創新創業項目的關注也愈發熱切。在“靠一個模式得到融資”等“神話”的刺激下,一些人誤認為創業就是找風投拿錢,能講故事比實實在在的技術和産品都重要。其實,這些想法或許流行,卻已然本末倒置。被譽為“創業教父”的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曾表示,如果一個人不是誠實、講信用的人,那麼即便其水準再高,他也肯定不會錄用,因為誠信是最基本的處世準則和最起碼的職業道德。而谷歌公司的信條則是,堅決不做邪惡的事情,無論有多大的商機。如果創業者不能自覺摒棄炒作浮誇,忽悠吹噓,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做事、做人,“潮水”退去他們也許會發現自己只是在“裸泳”,喧鬧過後終將剩得一地雞毛。
其二,建立起關於社交平臺內容的必要審核或復核機制,也將有助於在源頭辨別創業資訊的真偽。在雲視鏈事件中,訂閱號文章的傳播方式值得人注意。關注該公號並按要求輸入內容,該訂閱號會自動跳轉出一段文字,稱如果想要進一步了解雲視鏈項目,可報名參與微信群的線上直播活動,但前提條件是需要將訂閱號推廣文章分享到朋友圈,並將截圖發給“小助手”。人們在完成這一行為後,才會被小助手拉入項目分享直播群。這種轉發形式加速了項目資訊的擴散。一位自稱友情支援該活動的“小秘書”曾在朋友圈發文表示,活動報名人數突破了4萬,給該訂閱號帶來的內容閱讀量超過了500萬。目前,在該項目受到質疑後,曾一度被封後又解封,搜尋發現該訂閱號已刪除了所有歷史文章,但已經轉發的雲視鏈項目文章卻仍可點擊閱讀。這樣模棱兩可的處理和不知所因的操作,其實並沒有減輕人們的疑惑。作為公眾社交平臺,是否有責任和義務對出現的謠言及時辟謠,並盡力減少謠言傳播擴散範圍?如果需要,又該如何實現?這些問題值得更多關注、討論和商榷。
其三,尋找項目者須練就“火眼金睛”。如今的社交平臺,容易形成“病毒式”的閉合式傳謠模式,而且謠言易生難滅,須要正視其帶來的影響和危害。俗話説得好,“謠言止于智者”,而這句話用在社交平臺上,具體到單一用戶,卻似乎有些難以做到——畢竟誰也無法對每件事情都做出準確判斷,何況資訊時代的發展又往往日新月異,創新和變化隨時可能發生。所以,對於個人而言,或許只有不輕信、勤思考、多求證,才能讓自己分享出的資訊更真實,更具價值。
別小看微創新2015-08-10 09:41:00
劉玉蘭:將成立創新創業服務聯盟為企業服務2015-08-10 09:38:00
導入商業模式 鼓勵創新創業2015-08-10 09:30:00
北京中關村:“創客經濟”成發展新亮點2015-08-10 09:17:00
兩岸學者建言如何消除青年創新創業“恐慌感”2015-08-07 10: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