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呼籲:為海上絲綢之路拍一部電影

時間:2014-10-15 08:25   來源:環球網

  每當談到絲綢之路,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絲路花雨》所頌歌的那條通往西域的大道。不錯,那是從西安通往西方直至歐洲的絲綢之路。這條路形成于秦末漢初,在長安、洛陽以西分成南北中三條路。絲綢之路開始並不是以運送絲綢為主要貨物,而是以販運青金石為主。據記載,西元前31世紀産于阿富汗的青金石已在我國出現,而在埃及考古發現的絲綢殘片已是西元前1070年左右。中國的絲綢受到人們的青睞,後來德國李希霍芬在19世紀末將這條路譽為“絲綢之路”。其實這條路有若干個名字,如“陶瓷之路”、“香料之路”等等。這是一條陸上物資交流的通天大道,友好交往的通途,文化交流的通衢。

  那麼,有沒有海上絲綢之路呢?答案是肯定的。不但有海絲之路,而且它早在秦漢時期就已形成。海絲與陸絲一樣,也分做三條曰東洋航線、西洋航線和南洋航線。這條路上發生了許許多多有聲有色的活劇,如鑒真東渡;中國航海家汪大淵十年中兩度訪問摩洛哥,奉獻了一部《島夷志略》;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將《鄭和航海圖》以及《瀛涯勝覽》和《星搓勝覽》留給了後人;阿拉伯著名小説《一千零一夜》描述了辛伯達七次出海,曾經到達廣州的故事,演繹成阿曼倣古木船蘇哈爾號利用觀星定位之法,經歷一年時間從阿曼到達廣州,至今這艘倣古船還留在廣州供人們參觀;阿拉伯航海家伊本馬吉德曾經作為領航員將達伽馬領過了印度洋。最值得一提的,則是摩洛哥旅遊家伊本白圖泰不遠萬里,經歷了千辛萬苦來到中國遊歷的故事。

  伊本白圖泰一生中有28年在亞洲、歐洲和非洲大地上週游,訪問了近三十個國度。寫出了一部洋洋灑灑180萬字的鴻篇巨制,記錄了十四世紀中葉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情況,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遊記文學。它問世後600多年才有了漢語的全譯本,而且譯者還寫出了《伊本白圖泰從摩洛哥到中國紀行考》一書,對中外學者的錯謬進行了考證並予以糾正。因此,摩洛哥伊本白圖泰學泰斗説:“中國的伊本白圖泰所翻譯的《異境奇觀》是當今世界上最權威的,最完整的版本。”全譯本于2008年問世,定名為《異境奇觀——伊本白圖泰遊記》。這是全世界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漢語全譯本。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此,2013年多哈召開的國際會議,在莫扎王妃關懷下授予譯者“伊本白圖泰翻譯獎”。《異境奇觀——伊本白圖泰遊記》一問世,就被阿拉伯國家的科學院、國家圖書館等單位作為珍本書收藏,摩洛哥政府還將其作為國家級禮賓禮品書,贈送外國貴賓。

  伊本白圖泰1346年來到中國泉州,開始了他的遠東華夏遊。在中國走訪了泉州、廣州、杭州、汗八里、京杭大運河,真實地記錄了元朝末年中國的社會政治與經濟文化以及人民生活的狀況。這是任何一位外國旅遊家所無法望其項背的。他所記錄的《偷桃》故事,竟然比蒲松齡早了300多年,成了大千世界中第一位記錄《偷桃》的人。

  《異境奇觀——伊本白圖泰遊記》是在《馬可波羅遊記》出版發行之後58年才成書的,呈遞給馬林王朝國王。可惜的是,國王認為這是稀世之寶書,命令將其收藏于皇家書庫中,密不外傳。因此,塵封了486年之後,1840年才得以重見天日,被譯成葡萄牙語。19世紀被譯成法語、拉丁語等。到了1929年,才被第一次譯成英語,而且是簡縮本。全譯本的出現已經是1958年,據成書年代相去604年了。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據統計才有40多個版本。可見,“密不外傳”對其傳播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有多大。

  照此看來,本書傳入中國的時間並不算太晚。在英譯成書之前的1924年,書中關於伊本白圖泰中國紀行部分已被張星烺教授譯成漢語。85年之後,《異境奇觀——伊本白圖泰遊記》(全譯本)終於在華夏大地上誕生了。這是中阿文化交流與發展的重要産物。標誌著中阿關係在新世紀裏向著縱深發展。對於研究重建21世紀“一帶一路”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應該説,我們對此書研究推廣的還非常不夠。自從本書問世以來,我曾在多個國際和國內場合呼籲,將其改編成電影,並曾幾次向摩洛哥大使建議。最近摩洛哥大使在“和苑和平節”上見到我時,主動對我説,他此次回國述職時,已經跟摩洛哥外長提出這個問題,此前他也向中國外長提出有關建議。現在看來需要由雙方組成一個混合委員會,共同研究如何進行。我聽到這個消息倍受鼓舞,覺得如果中摩雙方政府肯牽頭的話,這個事情就好辦多了。因此,我借此機會再次呼籲社會賢達,抓住機會趕快行動起來,儘快將電影拍出來,為重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為中阿文化交流貢獻一份力量。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