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新政對實體經濟作用有限

時間:2013-07-22 13:27   來源:中國網

  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7月20日起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主要內容包括取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機構根據商業原則自主確定貸款利率水準;取消票據貼現利率管制,改變貼現利率在再貼現利率基礎上加點確定的方式,由金融機構自主確定;對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不再設立上限等。

  毫無疑問,這是走向利率市場化的重要一步。雖然放開下限是最容易實施、也是敏感度和震動性相對較小的一種改革舉措,表現了央行積極、穩妥、謹慎的改革思路。但是,不管怎麼説,能夠邁出這一點,也已經相當不容易。

  比較一致的觀點是,央行此舉,最大的受益者應該是實體經濟,也可以認為是對金融“國十條”的積極響應和及時呼應。

  那麼,央行新政能否如外界所期待的那樣,與金融“國十條”連袂,給實體經濟的和實體企業發展帶來新的希望、注入新的活力、發揮新的作用呢?

  正面作用與影響是毫無疑問的,也是不容置疑的。關鍵在於,到底能産生多大的正面作用與影響,是否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實體企業融資難、融資成本高的問題。

  事實上,對實體經濟和實體企業來説,在融資問題上,首先要解決的是難,然後才是高。也就是説,難的問題不解決,高的問題就不可能解決。反過來,高的問題解決了,難的問題也就不存在了。

  放開貸款利率下限,從表面看,可以降低貸款企業的負擔。但是,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有多少企業能夠得到銀行下浮利率的優惠,得到利率下浮優惠的又都是些什麼企業。顯然,這是更重要、更現實的問題。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對絕大多數實體企業來説,它們從銀行獲得的資金支援,真正的負擔並不是來自於利率的高低,而是來自於利率之外的不規範行為。如存貸掛鉤、繳納貸款保證金、高比例配備承兌匯票、搭售理財産品等,這些方面給貸款企業增加的負擔,大多達到法定貸款利率的50%以上,中小企業更是高出一倍以上。

  如果銀行在執行央行新政過程中,表面上給企業下浮貸款利率,實際操作過程中提高其他方面的比例、標準和花樣。那麼,企業的融資成本不僅不能降低,反而會更高。

  更重要的,如果銀行在執行央行新政過程中,以所謂的風險控制為藉口,進一步抬高對實體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貸款門檻,將多數企業堵在銀行的大門之外,新政又有多大意義和作用呢?

  也正因為如此,央行此次能夠對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放開管制,更主要的可能還在於對利率市場化的一種探索和實踐,為今後全面推行利率市場化作充分準備。至於是否能夠對實體經濟帶來真正實惠、真正希望,目前還很難判斷。

  對中國實體經濟和實體企業來説,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融資難、融資成本高的問題,一方面,必須進一步擴大直接融資市場,提高實體企業直接融資的比重。那麼,有關方面就必須放寬實體企業直接融資的條件與標準,降低實體企業直接融資的門檻,讓更多的實體企業能夠從直接融資市場融資;另一方面,金融領域必須全面對民間資本開放,讓民間資本這股活水來攪活金融領域這團死水,讓國有銀行在競爭中提升服務水準、提高服務品質、減少各種壟斷性不規範行為,能夠與民間金融機構一起“搶”著為實體經濟和實體企業服務。如果這樣的態勢形成了,利率市場化的目標也就真正實現了。

  所以,對央行新政的關注,更多的應當放在如何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方面,而不要簡單地認為可以對實體經濟發展帶來多大希望與作用。從總體上講,央行新政能夠對實體經濟帶來一些正面作用與影響,但效果有限。更多希望還在於對民間資本開放步伐的加快,在於讓金融業真正形成良好的競爭態勢。

  只有競爭,才能讓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係真正協調與和諧,才能讓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實體企業不被銀行邊緣化。而就眼前來説,要想儘快解決實體經濟和實體企業的融資問題,還是要將重點放在如何盤活存量、用好增量方面,讓銀行的信貸結構得到優化與改善。

編輯:顧文婧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