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嶺街小劇場在不同世代臺灣人心中,有著截然不同的歷史記憶。清代政府曾在此短暫興建城牆與宿舍、日本政府在此鎮壓監控;國民政府治臺時嚴肅的警察局、為了籌措生活費而出現的大量舊書攤,或是近十幾年蓋建成的藝文展演空間……,歷史記憶與新生代活力的注入,造就牯嶺街小劇場在臺北的獨特地位。

牯嶺街小劇場承載著許多歷史,佇立在街頭有股獨特的滄桑。
牯嶺街在日治時期稱作「佐久間釘」,蔣介石為了抹去這兒的殖民記憶而改稱其「牯嶺」,即為他當年多次召開廬山會議地點。根據經歷過那些時代的人描述,當時空氣中彌漫著寂靜的恐懼,小劇場在日治時代是憲兵分隊,後來成為國民政府警察局,用來監視反動勢力的一言一行。
經過時代變遷,這裡被改建成藝文展覽空間,變成我最喜歡的牯嶺街小劇場。這兒的演出不像國家劇院一樣使用華麗布景或著名劇本,呈現的是更批判、後現代、或溫馨感人的小品,作品常常挑戰我習以為常的價值,讓人對不曾注意的社會現象產生反思;有時候作品也觸碰到人情感最細膩的一塊,給我殘忍的衝擊或滿滿感動。

小劇場的作品多元,帶領觀眾進入不同世界。
曾經有一場歷時兩天一頁24小時的演出,改編自村上龍的小說《到處存在的場所,到處不存在的我》,打破傳統劇場對時間空間限制,觀眾通宵達旦、自由穿梭在三層樓的小劇場中,感受各種展覽、對話沙龍與戲劇。每一位觀眾都成為這兩天一頁劇場的創造者,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賦予空間完全不一樣的生命。
我喜歡這裡,因為它讓我在有限的生命裡,體會到好多日常生活難以觸及的經驗、痛苦與感動。
牯嶺街小劇場詳細信息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牯嶺街5巷2號
電話:+886-2-23919393
交通:捷運中正紀念堂站-南門市場出口,沿南海路往重慶南路方向,步行約五分鐘到達
票價:依演出有所不同,約為100元人民幣左右,可上其網站查詢詳細演出信息。
網站:http://www.glt.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