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二、好專業永遠在專業之外

時間:2013-11-04 09:48   來源:中國臺灣網

  E:國際軟件學院,大一(國防生),男生,18歲

  F:醫學院,大三,女生,23歲

  T:尚重生教授

  E:清華、北大進校生的素質不比哈佛大學的學生低,但是為什麼幾十年以後,這些學生取得的成就差別很大呢?有學者分析說,中國的大學體制中,學生進校伊始就被引入不同的巷子里,即大家被分到不同的專業。而國外的大學,進校要先進行兩年的公共課學習,等學生找到自己學習的方向後,才開始分專業學習。

  我是工科男,我覺得工科學生迫切需要人文關懷,目前我們只能通過公共選修課來獲取人文知識,但是往往發現熱門老師的課擠不進去,很多公選課又是個“騙局”,有些課只是有個好聽好看的名字,懷著熱情去聽了才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所謂的人文關懷全無,都是生硬的知識堆積和灌輸。這個現象客觀上也鍛煉了我們的“抗幹擾”能力,只要發覺這個老師是應付的,或是無趣的,我們就會專心投入到自習上。現在快大四了,我們有了一些蹭課的時間,但是我發現有些專業的小課居然不許旁聽,大學之“大”竟然容忍不下外專業旁聽的同學,這讓我很憤怒。

  F:如果說我的興趣在某個學科,我對其他學科都沒有興趣,那我就可以完全抗拒其他學科的知識嗎?不喜歡就不想學,我覺得這是大學生為自己找的一個浮誇的借口。我們要勝任一份工作,往往需要許多基礎必備能力,你對計算機不感興趣,那你不會Word和PPT能行嗎?所以我們應該踏實下來,首先要把必備的技能和知識學到手,再去追尋自己的興趣,這個道理也是我在一個選修課上悟到的,這門課叫做“大學生職業生涯與規劃”。大學的第一課本來就該是規劃課,這正是現在大學所缺乏的。我有幸聽到了這門課,對自己的大學和日後就業有了一些較深的思考,但是身邊同學完全對“規劃”沒有概念。有時我會問:“你覺得我們專業未來的方向怎麼樣?”她說:“不清楚呀,我們就這麼學著唄,老師叫我們幹嘛我們就幹嘛,肯定沒錯。”

  T:我們經常聽到工科生抱怨“人文滋養太少”,他們都把馬哲、思修等當做人文課來上,可見其對人文知識的渴望;與此同時,文科生又抱怨“沒有實踐機會,跟社會脫節太多”,學校嘗試將課程設置得明晰,卻一不小心忽略了工科生的人文需求和文科生的實踐欲望。

  學科間有界限,但是界限是可以被超越的,綜合類大學的學科門類都很齊全,有些大學甚至有幾萬個專業,這就給中國的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你對這個專業不感興趣,可以學習另一個專業。當然這樣時間就會很緊張了,還可以修雙學位,但你要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比如說,你學軟件,你自身的課程就很難,但是如果你確實對另外的學科有興趣,還是有很多途徑去學習的。比如說利用假期,或平時擠出一點時間來看感興趣的專業書籍,這些都是可以的。所以說大學是一個平臺,只要來了大學一切就好辦了,上大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打破學科界限。

  客觀上說,每個專業都有它存在的道理,畢竟它是一門學科,可以構成一個完整的學習體係和科學體係,我們對知識應該是敬畏的,可以慢慢接觸我們的專業;另一個方面,我學的是哲學,但並不代表我不可以學刑偵啊(我在1979年曾想報考刑偵係),我可以看刑偵方面的書籍,我也可以去探討。

  外,你學的是某個專業,但將來也不一定就從事這個專業的工作。比如,你是學測繪遙感的,學GPS定位係統的,將來也可以開出租車,可以當大公司經理啊,這就看你將來的際遇是什麼。有可能你爸爸在某個企業,將來這個企業就是你去打理了;你學的是醫學,將來可能去賣醫療器械,因為賣醫療器械很賺錢啊,你可能將生意做得很大,你可以給醫院提供紗布、棉球、針管、藥水什麼的。我國學農業的很多都沒有搞農業,因為農業的待遇低,但是有很多人也學進去了,雜交水稻、玉米育種什麼的,搞得也蠻好啊!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