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男人也許天生帶有一種天使的氣質,他不僅沒有羨慕、嫉妒或者頂撞哥哥,而且還順從父母,接納了哥哥的權威。對于頂撞惹事才能多多少少受到父母關注的老二來說,這實在是不容易做到的。
“你真乖啊。”
也許這句話聽得多了,孩子很早就會感覺到父母喜歡自己。說不定他還想,比起費盡心思趕超前面的哥哥,不如在“乖孩子”的圈子里度過一種舒服的日子。實際上,“乖孩子”這一保護膜是比較安全舒服的。
“哦,只要行善的話,人生也沒有什麼可難的。”
在心靈深處種下“行善”這顆種子之後,他漸漸地把自己鑲進了乖孩子的框架中。不是根據身材制作衣服,而是根據衣服調整了自己的身材。
長大之後,他的身心完全被這種思想所控制,他確信這才是最安全的道路。就這樣,他從心里抹去“拒絕”這一詞,成為了一個“善良的人”。但是他並沒有感到幸福,反而越來越感到難以忍受。
認為乖孩子的圈子比較安全的想法不過是一種妄想而已。它不僅不安全,而且讓人窒息。照這樣被壓抑下去,說不定還會死掉。在大家的眼里,他是一個什麼都可以接受的、完全沒有自我主張的稻草人。他的存在感變得模糊起來,不管在哪里,好像有沒有都無所謂,就是活著,也是成了一個沒有存在感的人。這時候他已經是一個“透明人”了,而不是“善良的人”。
別人要求做的事情都給做好,這樣才算是善良的人生嗎?與人為善並不等于要無條件地接受別人的請求。人際關係畢竟不是修道,所以這種想法未免有些過分。做自己分內的事情,而不去麻煩別人,這就是善良的人生。有趣的是,我們的社會往往把善良和順從等同起來看待。平時人們很難拒絕別人的要求,也是基于這種原因。
如果斷然拒絕別人的要求,人們就會說你倔強、自我主張強。一旦得到這種評價,就會很容易被當作自私的人,而被群體所排擠。為了在叫作“組織”的這一群體里能夠順利地過好社會生活,就必須要戴上與別人相同的面具,放棄自我主張,隨大流。就算沒有人刻意去教,我們也一直把這當作常識篤信不疑。
從小開始被套在乖孩子框架里長大的這個男人,同樣理所當然地認為對別人的請求是不能拒絕的。因此哪怕心中翻滾著熔岩,他也絕對不會露出聲色的。在這樣的行為里“我”是不存在的。那麼對善良的男人來說,“自我”到底在哪里?
“我為什麼要幫你做事情?”
他很想說出這句話,但是他要成為善良的人,所以還是乖乖地接受了同事的要求。為了在別人眼里成為善良的人,他違背自己的意願,只顧忙于察看別人的眼色。
“如果我拒絕,他對我會怎麼想呢?”
“最好不要整出什麼事兒來,我一個人難受一下就算了。”
在他的腦子里充滿了“別人怎麼看我”之類的想法,其中並沒有“自我”。他想,只要大夥認為好就行。于是他就不斷地安慰自己:適當地去迎合同事,把自己藏起來才是最安全的。這樣,最終他以“善良男人”的面孔成了透明人。
透明人並不是“好好先生”。好好先生會戴著跟別人相同的面具,而不會表露出自己的真面目。
當別人說“好”的時候,好好先生也會說“好”;當別人說出“不”的時候,他也會說“不”。至少對于好好先生來說,在面具之下會有一張自己的面孔,但是透明人根本就不會有什麼面孔,存在感更是等于零。人們對透明人不會去問“好”或者“不好”,他們平時會將透明人忘得一幹二凈,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會想起來。成了透明人的這個“善良男人”,在別人下班的時間里不情願地幹著別人留下來的活,心里憋著一肚子怨氣。分明是為了別人做事情,但是根本就感覺不到幫助別人的喜悅,反而感到吃虧和無奈,心里頭還充滿了委屈和自我憐憫。若是到了這種地步,世界上最善良的天使也會耐不住的。
這個善良男人最氣不過的首先是自己。心中滿懷著憤怒卻講不出一個“不”字,他覺得自己太沒有出息了。一句話,他怨恨自己為了討好別人而欺騙自己。
非常遺憾。我應該對他說些什麼呢?他會不會在期待著“天生善良,有什麼辦法呢?你還是繼續過善良的人生吧”這種話呢?是不是跟他說“能夠幫助別人是件好事兒啊。你做得很好”之類鼓勵的話比較好呢?
安慰只能給他帶來幻想,而無法改變他。用鼓勵和安慰所包裝起來的冠冕堂皇的話,實際上是偽裝我們自己的又一副面具。其實對于透明人來說,他需要的並不是偽裝和面具,而是要明確地認識自己。若非如此,就無法從透明人的命運中擺脫出來。
那麼,這個男人應該怎麼做呢?從他的角度來說最明智的拒絕方法是什麼呢?趁著還沒有徹底崩潰,他要學會說出“不”字來。他應該說出“我不想做”。但是對于他來講,說出“不想做”這句話比登天還要難。這時候如果向他提出“斷然拒絕吧”這種建議,不會有任何幫助的。
對這個男人來說,拒絕本身就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脫離安全網的行為會使人不安,在他看來“拒絕”就是如此。那麼,到底怎樣去說才能為他減少些許痛苦呢?要怎麼做,才能讓他露出來——哪怕是一點點,一直以來都被掩蓋的真實的面孔呢?
與其讓他去拒絕同事的要求,倒不如指點他這樣去做。即讓他表現出非常情願的樣子,用充滿純真的笑臉對請求自己的同事說:“當然可以。不過,如果我做了這件事情,對我有什麼好處呢?肯定對我有幫助吧?”
對方覺得無言以對,就自然會減少對他的要求。
其實說出“不”字,並不等于拒絕,而且說出“不”字,也不會變成壞人。這只不過是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而已,跟善良與否是沒有任何關係的。但是,現在讓他馬上喊出“不”字來,實際上是給他增加更大的負擔。對他來說,微笑著跟同事說:“我會幫你,可是這樣做對我有幫助嗎?”這種變化會顯得更加簡單和明智。其實這麼做很重要,這會讓他的人生增添新的味道。他要學會微笑,笑瞇瞇的,臉上要帶著表情,內心要增添色彩和香氣。如果在別人面前總是顯得平淡無味,那麼對方只會把你看得淡如水。只有當找回自己的芳香時,曾是透明人的他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並且獲得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