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叫我“大學教授黃相旻”,但是大學教授的稱號並不能代表我的一切。當我離開大學的時候,“大學教授黃相旻”沒有任何意義。所謂關係就是在我的名字前面所加的前綴,所以當把前綴拿掉的時候,就沒有任何意義。它並不是永久或者絕對的。盡管如此,我們總是在各種關係之內圈定自己。離開關係,就無法認定自己。當別人問“你是誰?”的時候,我們會用“誰的兒子,哪個公司的科長,誰的前輩”等的方式介紹自己。所以,如果有人介紹說自己是“喜歡阿蘭德波頓散文的人”、“把馬蘇里拉奶酪三明治和一杯美式咖啡當午餐的人”、“喜歡觀看Damien Rice演唱會的人”時,大家往往會投過來異樣的目光。
我們的社會過度重視人際關係。人們認為只有廣闊的人際關係,才能帶來成功,只有打通了人脈,道路才會暢通。這也是大家把人際關係當作社會安全網的原因。人們相信不管什麼時候,不管發生什麼事情,只要有人際關係這一安全網,就能夠生存下來。人脈幾乎成了社會生活中的保險。保險上得越多安全保障也越高。同樣,人脈越廣安全范圍也越大。
據說,最近有些人從孩子一出生開始就進行人脈管理。有些人甚至住進兩周交數萬元費用的產後護理院去為自己的孩子構築人脈。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那些同齡孩子的媽媽們會攜子組織聚會。從英語幼兒園到著名私立小學,孩子們會形成屬于自己的人脈,走進更加穩定密實的安全網中。就算復讀三年也要進入好大學的想法也是出自于這種理念。在進入大學之後,社會壓力也會不斷地伴隨著他們。人們公開講,想要找到好對象,就要搬到富人區;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就要進入大企業。人脈好才能成功的觀念長期以來一直都在支配著我們。
人們堅信,想擴大人脈,就應該搞好人際關係。也許就是因為這種想法,有很多人想討好別人。若想討好別人,就不能提出不同的意見。別人笑的時候,要一起笑;別人哭的時候,也要一起哭。不僅如此,還要扮作正直善良的好人。若要留下好人的印象,就不能拒絕別人的要求,而且還要傾聽別人的話。就算心里面有一百個討厭和不願意,也要悶在心里頭,表面上還要挂出微笑來。唉,想想也是讓人頭痛。
寧可委屈自己,也要搞好人際關係,搞不好就會被淘汰掉。這種想法真的正確嗎?周圍那些混得不錯的人,難道都被別人稱頌嗎?百分之百迎合別人的人真的都是善良的人嗎?
思想泛濫,錯覺也泛濫。善良並不等于隨大流。每個人都去做自己分內的事情,不去影響別人就足夠善良了。所以,沒有必要為了成為善良的人,就把自己藏在假面具下。那是虛假的東西。
倒是那些越有出息的人,反而越有個性和富有主張。他們不約而同地說“按照我自己的方式去想去做,還真成功了”。盡管如此,社會卻不會聆聽和牢記他們的話。大家認為這些只不過是例外,並繼續被傳統的觀念牽著鼻子走。在我們的社會,把人際關係看得比自己更重要的現象非常普遍。大家都喜歡隨大流,跟著別人走。
在重視人脈的理念當中,實際上隱藏著一種說不定哪天會從天上掉餡餅的期待心理。
但是,傳統觀念往往會背叛人生。期望越高,失望也會越大。那種我越謙虛以及越抬高和遷就對方,人家就會更加看好我的想法,只不過是一種單方面的期待而已。用遷就來搭成的人際關係是于己毫無幫助的。如果不能保持對等的關係,反而很容易讓對方小看自己。既然被人瞧不起,就絕對不會得到半點好處。只能是被人欺負到底,最後還會落得很慘。
“要悄悄地、善意地、像別人一樣忍耐著自己,要建立多渠道的人際關係”,這種想法只是一種傳統的理念,只不過是“若想過得好、過得幸福、有出息,就必須拓寬人際關係”這一錯誤觀念的產物罷了。可是,這種觀念卻成為一種謀求幸福和升官發財的公式定律被人們所奉行。盡管這種觀念並未經過任何途徑得到證實,人們還是把它當作一種茫然的信仰來深信不疑。人們就像奴隸一樣,完全被這種傳統觀念所控制。如果不跟隨這種觀念,就會陷入不安的狀態之中。
特別是那些對未來缺乏信心的人,常把自己關在自認為安全的理念框架當中。我們都是充分地準備好傳統理念這一安全裝置,才會開始人生的馬拉松。但是,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為幸福而信奉、追隨的理念,最後並沒有給我們帶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