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9月10日(農歷八月十一),“千古一帝”秦始皇突然病逝在出巡途中。當時,他的車駕所在地是沙丘(今河北廣宗縣境內)。皇帝駕崩,都城尚遠,這是導致王朝根基不穩的大事。當時,隨侍在始皇左右的人有左丞相李斯、宦官趙高,還有秦始皇的第十八子——胡亥。
病逝以前,始皇預見自己可能命不久矣,為了保證在自己死後不至于出現皇權鬥爭,他親自寫下詔書,下令遠在長城以外、被罰隨蒙恬將軍一起戍守邊疆的大兒子扶蘇火速回鹹陽繼承王位。
扶蘇是始皇最深愛的兒子,他有心培養此子為皇位繼承人,但遺憾的是,扶蘇雖然機智聰穎,但生就一顆悲天憫人的心。他父親卻是忠實的法家擁護者,講究的是嚴刑治亂世、峻法保江山。父子二人經常因此而起爭執。在“坑術士”一事發生後,扶蘇為儒士仗義執言,惹惱了始皇,扶蘇這才被攆到了邊疆。始皇此舉並非一味懲戒——大將蒙恬為人堅毅果敢,且是自己最倚賴的大臣,讓扶蘇與他一起鍛煉幾年,一來可以促進二人感情,日後自己有個三長兩短,蒙恬可輔他坐穩皇位;二來戍守邊境幾年,見慣了刀光劍影,扶蘇過度仁厚的毛病也許可以改改。
胡亥在秦始皇的兒子里也算出色,不過他出色的地方在于,他對享樂有獨到的見解。始皇生平最後一次出巡時,胡亥也被迫隨行。他本來不想隨從——嚴厲的父親出巡以後,自己在鹹陽恰好落得逍遙自在——但父命難違。父親病逝對胡亥的打擊也頗大,但傷心之余,更有狂喜——身為始皇寵信的趙高竟在始皇離世後主動找上了胡亥,動員他去搶原本屬于哥哥的皇位。
在這場逆取陰謀中,趙高徹底地表現出了一個陰謀家需要具備的各種特質——心狠手辣、眼光獨到。他心不狠,地位便不穩固;他眼光不獨到,便沒有後期的“指鹿為馬”。
趙高是被父親連累而遭宮刑的。在秦朝王宮做了奴隸以後,自然受到了頗多淩辱。為了擺脫窘迫的生活,他施展察言觀色的本領,以騙取主子的信任。侍奉秦始皇時,趙高為投其所好,苦研法律。秦始皇聽說他精通刑獄法令後,便將其提拔為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這是可以掌管皇帝車馬並能自由出宮的官吏。
胡亥是秦始皇最小的兒子,自然得到不少慈愛,趙高便千方百計地去接近胡亥。因其本有學識,胡亥又不討厭他,秦始皇便命他與胡亥每日共起居——贏得了父親的好感,又獲得了兒子的信任,趙高控制大秦王朝的先期條件已然成熟。
秦始皇巡遊期間,趙高身為主管皇帝車馬乘的中車府令,自然在隨行之列。皇帝駕崩的時候,趙高與李斯皆在身邊,因此,他們都對詔書內容非常清楚。鑒于皇帝在外駕崩,太子又沒有正式確立,為了預防權力真空引發動亂,老成的左丞相李斯全面封鎖了皇帝去世的消息,下令車隊急速趕回鹹陽。他們將皇帝的屍體放在一輛車子里,放下厚厚的車幔每日照常送水送飯,並讓一個太監坐在車中,批閱答復大臣們的奏章。
李斯的做法其實是為了大秦著想,但趙高卻敏感地利用了這一時機——他深知,扶蘇是真的有本事且深信蒙氏兄弟;而在朝廷中,自己是投機取巧才獲得皇帝欣賞的,而蒙氏兄弟一向厭惡他卑劣的人品。趙高曾經犯下大罪,蒙毅因此將他判處死刑,要不是秦始皇看他機敏特赦了他,他早已死于鬧市街口。這件事對趙高觸動非常大。一旦蒙氏回朝,扶蘇登基,自己終將被免職。這對于見過貧賤、享過榮華的人來說是一種非常大的打擊——由貧入奢易,由奢入貧難,在享受過由萬人捧在天上的殊榮後,又被摔回到塵土中,這樣的人生是格外難熬的。
對趙高來說,卑賤是最大的恥辱,貧困則是莫大的悲哀——眼下是改變自己命運的關鍵時刻!他暗暗定下陰謀——扣下遺詔,篡改內容,獲得李斯支持,立胡亥為太子,借此保持自己的榮華富貴!
摘自《老梁數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