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布會 | 新聞人物

美學大師蔣勳和他的“少年臺灣”

時間:2012-01-10 09:54  來源:東南網

  蔣勳是誰?這個問題既好回答,又不好回答。他是臺灣知名畫家、作家、美學大師;他擔任過金馬獎、世界華人文學獎等獎項的品審;他以《蔣勳說紅樓夢》等著作為大陸讀者所熟悉,近年也常常見到他在大陸開講座,在電視上教大家鑒賞 《富春山居圖》……這樣一位大師,尚未被導報採訪過,實在有點遺憾。

  好在他寫了10多年的作品《少年臺灣》昨天終于出版了,導報記者欣逢其盛。在臺北市東區的一家咖啡館里,這位頭發花白但眼神靈動的大師侃侃而談,向眾多媒體介紹自己著書過程中的感悟。而蔣勳給人的第一印象,也正像他所不斷強調的那樣:“這個島嶼(臺灣)還很年輕,我也很年輕!”

  人物名片

  蔣勳1947年生。

  臺灣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

  福建長樂人,生于古都西安,成長于臺灣。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係、藝術研究所畢業。1972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年返臺後,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任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係係主任。

  其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

  談創作心得 “這不是一本閱讀的書”

  導報記者 (以下簡稱記):您這本書 (《少年臺灣》)斷斷續續寫了十多年,初衷是什麼呢?

  蔣勳(以下簡稱蔣):我不為什麼。如果一定要說,就是那些長久生活在土地上的人的記憶,那些聲音、氣味、形狀、色彩、光影……這麼的真實,這麼的具體,我因此相信,這個島嶼(臺灣)天長地久,沒有人可以使我沮喪或失落。

  記:您說自己在1999年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對政黨輪替有種莫名的盼望。

  蔣:似乎是的。但2000年政黨輪替之後沒有很久,我就停筆了,一停就是6年。我在想,停的這6年,自己是不是在疑惑什麼?臺灣各個角落的人物,他們是不是也在沮喪失落了什麼?6年後《少年臺灣》又重新開始,我想總有比“政黨輪替”更重要的事吧!那些政治話題我聽得太多了,于是常常悄悄離開那些喧囂的聲音,背起背包搖晃著去一個安靜小鎮,看一看沉默生活的那些從來不談政治的人。

  記:您從他們身上看到了什麼?

  蔣:我在巴黎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對臺灣其實不了解。後來為了寫書走遍臺灣大小鄉鎮,從中找到一種屬于臺灣的驚人生命力。高雄六合夜市有個賣粥的阿嬤,賣了幾十年粥,生意好到不行,經常有幾十桌客人,但她算錢從來沒有算錯過。她沒有受過教育,但她是這麼的厲害!我書里面寫到的這些人,因為對生存的這片土地有很深的情感,所以他們永不衰老,他們就是“少年臺灣”。

  記: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看完這本書,是不是也可以背上行囊出發了?

  蔣:這本書是要獻給這個島嶼上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這不是一本閱讀的書,把書合上,然後背起背包出發,然後你就是書中的“少年”。

  談年輕人的困境 “鼓勵定型之前的生命歷練”

  記:您是大學老師,帶過很多學生,這本書里面,是不是也有您對當下臺灣年輕人處境的思考?

  蔣:其實,臺灣現在的景氣不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也有點傷心,有點沮喪,想著是不是我們這些老人家佔著位子。所以我就退休,遊走在都市的各個角落。結果發現,現在大家都是臺北人,但人總有一個來處,我希望把大家關于家鄉的記憶給找回來,那種很久之前我們的祖先曾有過的不怕動蕩、白手起家的精神。

  記:但現在的年輕人面對的是失業率高、收入又低的境況。

  蔣:年輕人應該有更闊大的胸懷,應該走出去,而不是面對無薪假困境等著別人來救援。現在的年輕人被保護得太好了。比如我帶學生出去寫生,交通、食宿什麼的都得先安排好,否則他們就不知所措。他們不敢去流浪,不敢上山下海、面對挑戰。1970年代以後出生的年輕人,他們處于一種被“豢養”的狀態,所以被稱為 “草莓族”。他們失去的是臺灣這個移民社會中與生俱來的那種彈性生命力。

  記:所以您以這本書,鼓勵他們走出都市,到庶民大眾中去汲取生命的養分?

  蔣:臺北經常有人得抑鬱症,我就說請到臺東去走一走吧!其實最有臺灣人精神的不是鄭成功,因為他已經是民族英雄。而他的父親鄭芝龍是海商兼海盜,最早大規模組織移民遷臺,在夾縫中求生存。從鄭芝龍身上可以看到,臺灣人是不怕危機的,臺灣人的彈性和生命力也是可以打破“意識形態迷思”的。因此我鼓勵現在正處于 “西海岸困境”(西海岸指臺灣西部的都會區)中的年輕人,走出來接受人生定型前的生命歷練。

  談“愛臺灣” “政治上的愛臺灣太空洞”

  記:您的思考,似乎與臺灣社會的泛政治化有某種聯係?

  蔣:1951年,我隨著母親在基隆登上臺灣島,但是我們那時與本地人住在一起,我媽媽並沒有什麼族群觀念。我開始寫《少年臺灣》時,曾期待政權改變,但我現在知道,不是投一票就能改變臺灣。中間停筆的6年,我有很深的反省。很多人喊“愛臺灣”,真的太空洞了。應該背著背包去到處旅行,當你看到那些生活在各個角落的人,他們平靜的生活,你就知道什麼才是真的 “愛臺灣”——— 就是讓在這個土地上的大部分人,能有安定的環境。

  記:您是知名的畫家,有沒有考慮用畫筆描述您的“少年臺灣”?

  蔣:太難了!那些看上去臟臟的但是充滿頑強生命力的庶民百姓,我不知要用什麼筆觸去描繪他們。黃公望的畫法不行,別人的畫法也不行。其實隨著臺灣義務教育的推薦,像我剛才說的那種夜市阿嬤一樣的人就快要消失了,我希望他們身上的那種屬于臺灣的生命力能夠流傳下去。

  記:所以他們是您心中的英雄,是“愛臺灣”的主角?

  蔣:“hero”(英語中指“英雄”)這個詞在法語中是“主角”的意思,所以我們說庶民百姓是hero。其實美學的最核心價值,是人的價值。所以我們在美術館、博物館中看到的那些精致文化,已經與庶民生活脫節了,所以顯得蒼白無力。希望大家能借著對身體里最初記憶的追尋,了解生活其實還沒有只剩下一堆吵鬧囂張的語言。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分享到:
編輯:李帥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