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往返南京航班為何停飛 決定因素:時間和票價

時間:2011-04-06 08: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事件】

  3月27日,2011年夏秋航班計劃開始執行。細心的人發現,武漢飛南京的所有航班,悄然停飛了。

  火車最快3小時抵達,基本滿載

  飛機票350元以上,上座僅五成

  2009年4月1日,合武客運專線正式開通,時速250公里的動車組投入營運。南京與武漢之間,由原先十幾個小時的火車路程,一下縮短為最快只要3個小時就能抵達。它改變了許多人出行的習慣和方式。經常往返兩地的朋友,以往大多乘飛機往返,現在,很多人改乘動車。原因很簡單,動車更快,時間更確定。

  據了解,旅客選擇出行方式的這種變化,帶來了客運市場結構的變化。2008年,由武漢飛往南京的航班,平均每天5—6個,每天運送的旅客300—400人。2009年4月以後,相關數據逐漸遞減。今年1月,武漢飛南京的航班每天平均減為2班,平均每天運送旅客100多人,平均客座率約50%。機票的平均折扣率不到五折,總票價在350元以上,加上基建燃油,要400元以上,而動車二等票的價格只有180元(兩地的距離是540公里)。

  現在,武漢、武昌和漢口3個火車站,每天開往上海虹橋車站的動車是15趟,都路過南京,但因為南京的高鐵車站要到今年6月底才能投入使用,這些車在南京都暫時不停。目前,武漢開往南京的動車,每天只有3趟,有3635個座位,基本趟趟滿載。今年7月開始,武漢至南京的動車將增至18趟,運能將猛增1萬多人。屆時,武漢至南京的動車組會基本實現公交化運營,航空客流可能還將減少,航空公司選擇退出有這方面原因。

  三條不同線路 命運各不相同

  決定因素:旅行時間和票價

  動車對航空市場的影響,因運行時間和最終票價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情況。

  同樣是2009年4月1日起,武漢也開通了至上海的動車,最快只要5小時。2009年1月,武漢飛往上海浦東機場的航班平均每天為15個,2011年1月,武漢飛浦東的航班每天平均為9個。廈門航空公司的一位高級經濟師分析說,武漢到上海的航空運輸受動車影響相對要小一些,是因為從乘客感受的角度看,高鐵的最佳運行時間一般在4小時左右,超過這個時限,航空運輸的時間優勢就將呈上升趨勢。

  2009年12月26日,時速為350公里的武漢至廣州動車投入運營,兩地之間單程最快只需3個小時。武漢開往廣州的動車,目前每天46趟,大約半小時一趟。面對高鐵的挑戰,航空公司曾試圖加密航班,通過為旅客提供“公交式”的便捷航空服務來奪取市場,但終因客流不足,航班最終還是從最多的每天16班減少到現在的每天10班。同樣是3個小時的旅行時間,為什麼武漢至廣州的航班還有一定的市場?業內人士分析,武漢至廣州的動車二等票價是480元(兩地的距離是1068公里),而機票多在5折以下,總價低于或略等于動車二等座的票價。

  業內人士分析,客運方式的變化,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旅行時間和票價。

  特定的情況下,動車取代飛機,並不表明,航空事業就將趨于萎縮。恰恰相反,去年,我國航空市場運營情況良好。飛機在中長途運輸市場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

  每一種運輸方式都有其優勢。武漢到南京客運方式的變化,歷史上,已經發生過一次“革命”:那就是,從水運轉移到了高速公路。現在,兩地之間的水運,早已沒有了固定的客運航班。但是,長江運輸事業並沒有因此萎縮,現在,長江貨運事業成倍增長。同樣,汽車在高速公路的短途客運市場上,也具有自己的優勢。

  武漢市交委主任彭俊表示:“鐵路、公路、航空競爭的白熱化,受益最大的是旅客。”專家說,飛機、動車、輪船、汽車,這些交通工具,誰也取代不了誰。關鍵是,不同的時代背景下,要迅速地找到適合自己的那個位置。

編輯:王曉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