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大旅遊陷阱 專家支招應對

時間:2011-03-16 10:41   來源:京華時報

  3·15剛過,對于那些最新公布的劣質商品你應該有了防范。而提到旅遊——這個在個人消費結構中所佔比重越來越大的無形商品,如何在出行前鑒別品質的高低,倣佛依然有些難辦。國家旅遊局本月初剛剛印發執行《關于加強監督管理規范旅遊市場秩序的工作意見》並發布了2010年全國旅遊投訴情況通報。“零負團費”、“強迫購物”、“黑一日遊”等現象依舊存在。面對這些陷阱,如何避免?我們請各位旅遊專家在此幫您見招拆招。

  權威發布

  在國家旅遊局3月4日發布的2010年全國旅遊投訴情況通報中,按被投訴問題劃分,最突出的幾項分別是:投訴旅遊行程中降低服務標準問題1695件,佔受理投訴總數的19.33%,比上年增加104件,同比上升6.54%;投訴旅行社未經遊客同意擅自增減旅遊項目問題837件,佔受理投訴總數的9.55%,比上年增加203件,同比上升32.02%;投訴導遊未盡職責問題1139件,佔受理投訴總數的12.99%,比上年增加355件,同比上升45.28%。

  陷阱破解

  陷阱 one

  旅遊行程中降低服務標準

  典型案例:張大爺和老伴報名參加了某旅行社組織的“夕陽紅豪華團”,報名時價格僅2000多元的行程中寫著“雙飛”、“全五星住宿”、“豪華空調大巴”、“八菜一湯”等字眼,結果老兩口一趟走下來才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首先回程時領隊說飛機票預訂不上了,只能火車硬臥返回,而且除了在一個城市住了兩晚五星級酒店外,其他城市均是三星或四星,團餐也莫名其妙的從“八菜一湯”直接降級為了“五菜一湯”,“舒心之旅”徹底泡湯。

  >>專家支招

  專家:國旅總社國內旅遊部總經理張陵捷

  其實挑選旅遊產品就跟買東西一樣,首先得先看品牌,沒聽說過的小旅行社一定不要報。像張大爺老兩口遇到的旅遊行程中降低服務標準的問題,其實在出行前就有辦法識破。比如它雖然在行程單上寫得很好,又是“雙飛”、又是“全五星”,但作為遊客不能輕信,多看幾家其他大旅行社同等條件線路的報價,如果人家都是在三四千元左右,那麼它這個2000多元的團就一定有問題,因為連最起碼的機票、酒店成本都不夠,所以只能靠降低服務標準或是其他一些手段來湊合了,這時吃苦受罪的便是遊客。

  陷阱 two

  旅行社擅自增減旅遊項目

  典型案例:小周為了讓來京看望自己的父母高興,給他們報了一個“一日遊”的團,“景點豐富,價格低廉”。可最後景點沒時間玩,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景點邊上的玉器店里。不少遊客都要求盡快去景點,可導遊不讓,必須乖乖買東西,大好的一天就這樣被臨時增加的購物項目給浪費掉了。

  >>專家支招

  專家:北京市旅遊局執法大隊隊長徐越

  擅自增加購物項目是那些黑旅行社慣用的招數,因為報價低,他們就得從購物的提成中把成本撈回來,而這些歸根結底還是花的遊客身上的錢。若想避免,首先是不要報低價團,其次在簽合同時,寫明由旅行社安排的購物次數、停留時間及購物場所的名稱。這樣到了行程中,遊客就有權拒絕參加旅行社及導遊在合同之外安排的購物活動。即使真要買,購物後應要求商家開具有效發票並保存好購物小票,如商家拒絕或拖延開具發票,就更要謹慎了。

  陷阱 three

  導遊未盡職責

  典型案例:李小姐和老公參加了某旅行社組織的“6日某海島純玩遊”。他們滿以為這將是一趟滿意的蜜月之旅,可行程第一天,地接導遊就要求遊客每人再交300元的費用,觀看某表演,面對這樣的插曲,大多數遊客表示不願意參加,導遊于是讓司機將大巴停下不走了,並對遊客說“你們不交錢,我就沒錢安排晚飯,賓館房間的鑰匙也拿不到”。最後經過反復爭執,在與導遊談妥了人均100多元的價格後,20多名遊客無奈觀看了“某表演”。顯然,這樣的“業績”讓導遊很不高興。在隨後的行程中,導遊要麼不給發房卡,讓幾十個人沒有地方住;要麼與旅遊大巴的司機一起消失,將遊客丟棄在海灘……

  >>專家支招

  專家神舟國旅市場總監 郭玲梅

  要想解決李小姐夫婦的問題,需要在出遊前和出遊中分別應對。首先在當初與旅行社簽訂旅遊合同時,要對另行付費的遊覽項目做出明確約定,合同中應明確另行付費的遊覽項目名稱和價格,並標明遊客有自由選擇的權力。有時旅行社可能單方面提出的所謂“臨時安排”、“由地接社或導遊隨機處理”等含混用語,遊客必須謹慎,在源頭上避免導遊可能發生的“惡行”。如果在行程中,導遊依然因為自身利益沒能滿足而拒絕繼續履行合同、提供服務,遊客不要慌,可以立即打電話向旅遊目的地的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投訴,要求立即制止導遊的行為。

  -採訪後記

  旅遊畢竟不是平常說的那種商品,它看不見摸不著,不玩一趟回來還真無法評價好壞。可誰都想在出遊前就把一切都料理好,現在像攜程、國旅等大旅行社倒是推出了透明團的概念,報名時所有細節一目了然,讓您在簽合同時可以把懸著的心放下來些。不過企業的“自律”終究只是一方面,遊客自身是否能做到理性消費才是關鍵,天上不會掉餡餅,一味貪圖便宜只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記者田虎)

編輯:王曉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