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長三角及珠三角  > 正文

上海自貿區圈定金融改革 專家稱促國內市場一體化

2013-09-29 09: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上海自貿區圈定金融改革專家稱促國內市場一體化

  中新網9月28日電(財經頻道 曾會生)9月27日,上海自貿區總體方案終於對外公佈。方案明確了在自貿區內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和利率市場化、人民幣跨境等金融改革和制度創新。專家分析,自貿區金融制度改革和創新有助於打破國內的金融分割和阻滯,通過對外開放加快國內市場改革和深化,促進國內金融市場一體化。金融改革可能帶來短期資本流動和資本逃離等風險,但宜疏不宜堵,可以通過國內市場一體化和提高金融市場效率來防範。金融改革不僅有利於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更能服務於全國改革的推進。

  金融改革試點促進國內金融市場一體化 風險宜疏不宜堵

  27日國務院印發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確定,深化金融領域的開放創新。加快金融制度創新。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可在試驗區內對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人民幣跨境使用等方面創造條件進行先行先試。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丁志傑在接受中新網財經頻道採訪時分析,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和跨境使用是當前中國金融對外開放最重要的事情;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可以促進國內外市場的一體化,而人民幣跨境使用則符合中國人民幣國際化和中國經濟格局、地位提升的需要。據他介紹,此前中國曾兩度啟動,但都由於金融危機中斷。

  “自貿區金融制度改革和創新大思路是對的,而且推進力度也很大。”他表示,利率市場化意味著未來國內市場需要一體化,這是金融對外開放對國內金融的要求,這樣就形成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和對內改革並舉。由於國內還存在嚴重的金融分割和阻滯,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單純從國內進行改革就很難打破既有利益格局,只有通過對外開放和國內金融改革同時推進金融的改革和深化。

  不過,上述方案強調要在風險可控的條件下進行先行先試。丁志傑認為,這些風險可能包括短期資本的流動和外部因素對國內市場造成衝擊,宏觀經濟的波動可能因為開放而被放大,當然也包括區內區外的套利。

  他對中新網財經頻道分析,開放肯定有風險,但是不能再採取堵的方式來應對,而是由要堵到疏。而且由於方案更傾向於鼓勵長期投資和資金流動,對短期跨境資本的阻抑可以通過國內市場一體化和金融效率提高、宏觀經濟穩定和宏觀調控來實現。

  利於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 更服務全國改革和發展

  在自貿區內進行人民幣資本項目和利率市場化等改革試點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人民幣中心的發展不可或缺,也助益頗多。方案表示還要建立試驗區金融改革創新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聯動機制。

  國泰君安高級經濟學家林採宜日前撰文表示,從國際主要貿易自由港的實踐來看,成為國際離岸金融貿易中心一般需要具備三個條件:超國界的貨物自由進出;放開行業與經營方式限制前提下的投資自由;以外匯自由兌換與資本跨境自由流動為基礎的金融自由化。從這個角度來看,上海自貿區能否成為一個真正的國際自由貿易港主要取決於後面兩個條件。她認為,金融自由化是上海自貿區成為離岸金融中心的制度前提。

  丁志傑以人民幣國際化舉例分析,以前人民幣國際化兩條腿走路:一個是香港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另一個是上海的國內中心。從長遠來看,上海自貿區金融創新有利於建立符合國際規範的金融制度和發展模式,肯定會使得上海成為全球的人民幣中心。他表示,方案 鼓勵企業充分利用境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實現跨境融資自由化。這樣不僅有中國人的投資,還有外國人的投資和境外發行人的融資。

  “上海自貿區的價值在於‘上海制度’和‘上海機制’。”丁志傑更看重上海自貿區對全國改革和國內經濟轉型的作用。對於自貿區的試點,方案提出要在兩三年內實行。丁志傑判斷,自貿區的很多制度創新肯定會在兩三年內逐漸向全國輻射和推開。它為國內金融發展奠定了更為堅實的基礎,起到示範作用後向全國輻射,更能服務全國的改革。

  “自貿區這麼大一個動作為什麼選擇在長三角思維領頭羊上海來做,這表明瞭我們改革開放的決心。而且自貿區的這些改革和和創新是中國必須做的,也是牽一髮動全身的改革。如果選擇一個不那麼重要的地方試點,可能更安全,但對全國的作用和意義就不會太大。”丁志傑説,如果這些金融制度的改革不能服務全國的話,要麼就是改革沒有做好,要麼就會失去意義。(中新網財經頻道)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