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8月15日電 (達昱岐)作為中國經濟的重要增長極,“長三角”三省市在結構調整中正在感受陣痛,其直接反應就是不良貸款率上半年猛增並位居前三。
而同樣是增長極的另外一端——“珠三角”則率先實現轉型升級,經濟呈現復蘇狀態,反應在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率就是大幅下降。
人民網財經記者日前獲悉,受多重因素影響,今年上半年我國“長三角”地區不良貸款餘額持續攀升。其中浙江以不良貸款餘額1046億元高居全國榜首,而江蘇則以182億元成為上半年全國新增不良貸款最多的省份。而同為沿海製造業大省的廣東上半年不良貸款狀況則呈現進一步好轉的趨勢。
兩大經濟引擎的“一升一降”成為市場觀察中國經濟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市場人士指出,長三角與珠三角地區經歷的過去和現在突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誰率先調整,誰將最先受益。
據浙江銀監局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6月末,浙江全省銀行業不良貸款餘額為1046億元,其中2季度增加31.6億元。不良貸款率1.65%,高於全國0.96%的平均水準。
銀監會在7月31日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增不良貸款最多的10個省市中,江蘇、浙江和上海分別以182億、106億和89億位居前三位,佔全國上半年新增不良貸款總額(467億)的一半以上。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教授在接受人民網財經記者採訪時認為,從大環境來看,長三角地區出現的信貸品質下降、不良貸款上升與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和出口下降有著直接的關係。
趙錫軍指出,由於沿海省份的出口加工業較發達,經濟對外依存度較高,因此也最早感受到了全球經濟蕭條的“寒意”。而這也就順理成章的反映到了該區域銀行的信貸品質上。
同時,沿海發達省份也是國內各大銀行業務拓展的重點區域,各大銀行在這些地區投放信貸的力度也是比較大的。“因此,這些地區的不良貸款的絕對數額也較大。”趙錫軍説。
但是,同為以民營經濟、出口加工及國內外貿易見長的珠三角地區,近年來的不良貸款狀況則呈好轉的趨勢。據廣東省銀監局稱,去年廣東省不良貸款餘額606.02億元,比上年減少42.31億元。而今年上半年以來,廣東省的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率依然保持著“雙降”的勢頭。
對於這種差異,不少分析人士認為,“長三角”地區不良貸款持續走高與當地的産業結構有著密切的關聯。
據近期中國銀行業協會發佈的年度報告顯示,2013年鋼貿、光伏和航運等行業仍為推動不良資産反彈的主要原因,應被列為商業銀行短期風險管理的重中之重。而這些行業的龍頭企業大多都在“長三角”一帶。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在2011年中小外貿企業危機的影響下,浙江地區的不良貸款在2012年集中暴露。而鋼貿和光伏、造船行業問題也于2012年集中迸發。這些産業較為集中的江蘇則從當年下半年開始出現不良貸款,今年上半年是不良貸款的集中爆發期。
趙錫軍也認為,由於産業結構的差異,不良貸款問題從時間維度上來看,體現為廣東-浙江-江蘇的順序。廣東因為以出口為導向的勞動密集型産業較多,因而更早的受到外貿下滑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已經在産業結構、信貸投放等方面做出了調整。
“儘管目前調整並未完全到位,但其效果已經有所顯現,反映出來的結果就是不良貸款的好轉。而浙江和江蘇的問題是近期才集中爆發出來的,所以仍需要一段時間來調整。”趙錫軍説。
同時,趙錫軍還認為,近幾年“長三角”地區民營資本的擴張強度遠大於“珠三角”地區。例如,在全國各地一度風光無限的溫州“炒房團”等民營資本,其背後就不乏當地銀行信貸的支援。
“因此,當經濟大環境出現低迷,長三角地區也就面臨著更大的結構調整壓力,反映在信貸方面就是不良貸款狀況的惡化。”趙錫軍説。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