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網路安全産值不到300億 黑灰産業已達千億

2017年07月20日 15:38:24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網路安全産值不到300億 黑灰産業已達千億

  網路黑灰産業竟比安全産業跑得快

  自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發展以來,與數據相關的問題備受關注。近日,在2017首屆中國數據安全峰會上,多位專家認為,大數據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能源、健康、製造、交通等領域,數據的分析與挖掘産生巨大的經濟價值,但與此同時,近年來,網路安全及數據安全事件呈高發之勢,網路黑灰産業已經形成巨大的産業鏈,數據保護刻不容緩,安全亟待升級。

  數據安全事件日益高發

  近年來,網路安全及數據安全事件呈高發之勢。

  2016年8月,“徐玉玉事件”轟動全國,一名剛高考完的女生因被詐騙電話騙走上大學的費用9900元,傷心欲絕,鬱結於心,不幸離世。

  2016年12月14日,雅虎宣佈該公司有10億多用戶賬號于2013年被駭客竊取。此次被盜的資料中可能包括姓名、聯繫方式、密碼以及安全問答等內容,事件導致該股跌幅超過6%。

  2017年5月,“永恒之藍”事件讓很多人知曉了“蠕蟲惡意代碼”,全球包括中國國內多個高校校內網、大型企業內網和政府機構專網“中招”,被勒索支付高額贖金才能解密恢復文件。

  類似案例不勝枚舉。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説:“面臨日益嚴峻的國際網路空間形勢,我們要立足國情,創新驅動,解決受制於人的問題。堅持縱深防禦,用可信計算3.0構建網路空間安全防線。”

  數據安全形勢嚴峻。一方面,業界預測,到2020年全球數據總量將增至逾40ZB(1ZB=1024EB,約為10億TB),站在數據“肩膀”上的還有雲計算、物聯網以及其他方興未艾的新技術;而另一方面,數字安全研究公司金雅拓公司(Gemalto)發佈的2016年數據洩露水準指數(Breach Level Index)報告顯示,2016年共發生1800起數據洩露事件,這些事件導致近14億條記錄外泄。

  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積豐提出,大數據與雲計算、網際網路等新技術相結合,正在迅速進入各個領域。當人們越來越清晰地感知到大數據時代來臨,生活、工作更為便捷的同時,也有一些迷惑,甚至疑慮和忐忑。這是因為海量數據的收集、互通、共用及相關産業的出現,與之相伴而來的是數據不安全和個人隱私難於保護感。

  黑灰産業跑得更快一些

  “雖然網路安全和數據安全市場在起步階段,但國內網路安全市場規模將呈爆髮式增長,未來可能催生萬億級別市場。現在看來,黑灰産業跑得更快一些。”浙江華途資訊安全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謝永勝説。

  達觀數據CEO陳運文分析説,形象地理解,數據安全分“黑色”和“灰色”兩類,黑色主要指駭客、網路不法分子用技術手段竊取企業的內部資料,進行敲詐勒索;灰色主要指通過“半非法”手段,竊取隱私資料進行地下交易,這主要是有些數據到底可否交易到目前還沒有規範下來,進而導致市場仍不完善。“從技術上講,竊取技術主要包括實施攻擊、撞庫或利用釣魚網站、木馬、免費WIFI、惡意APP等。”

  網路黑灰産業已經形成巨大的産業鏈。根據中國網際網路協會《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6》顯示,近一年的時間,國內6.88億網民因垃圾短信、詐騙資訊、個人資訊洩露等造成的經濟損失估算達915億元。

  阿里巴巴集團安全部副總裁杜躍進説,中國現在網路黑灰産業一年的産值已達千億,而做網路安全的全部産值不到300億,其中黑灰産業造成的損失至少乘以20倍。很多黑灰産業從業者利用大數據的能力甚至超過一些知名網際網路企業,他們能夠非常精準地獲取數據,進行精確詐騙。

  一位數據安全專家告訴記者,數據安全方面還應該考慮數據真實性的問題。數據是資産,在數據交易過程中,一些不法人員可能會偽造一些假數據,當數據資源池中摻入故意為之的假數據,再進行挖掘、分析,導致的後果可能是很可怕的。此外,還有大數據平臺的安全問題。過去,數據集中儲存,保護相對容易,如今,大數據平臺是典型的分佈式文件系統,也會容易招惹麻煩。

  多位安全專家認為,大數據平臺的應用層面、基礎層面都存在大量漏洞,早已不是以往可以“一隔了之”的相對封閉的安全保障水準,現在的安全防護技術遠沒有跟上大數據時代獨有的安全需求。

  構建數據安全體系勢在必行

  2017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正式施行,該法律是我國網路安全領域第一部基礎性法律,是我國網路安全基本法。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網路安全法對網路安全的要求往往歸結為“安全可控”、“安全可信”,這都是網路安全的內涵。華為大數據安全首席戰略規劃師張銳認為,隨著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規範”,以及國內的網路安全法等世界各國家或地區對數據安全提出要求的法律及行業規範的逐步生效,全球的大數據産業正走向一個更加重視“合法”“合規”的時代。目前,對個人隱私數據的保護,和禁止跨境的數據流動是較為突出的兩個點。

  業界認識到,數據共用、共融、共治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政府、企業甚至個人的數據正在被“歸攏”並挖掘價值。隱私保護與數據開放共生共處不可分割,同等重要。數據開放可持續性和長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隱私保護的好與壞。

  謝永勝表示,目前安全建設和防護主流思路仍是從“物理安全、網路、主機、應用、數據”角度,而這個思路的順序應該是倒置的。各方應大大提升對數據安全的重視,而不是將最重要的防護對象放到最後考慮,應儘快形成完備的數據安全産業鏈。

  “爆炸的數據,是未來世界最為重要的資源,也意味著樹大招風,招引很多攻擊。傳統的資訊安全防護手段難以有效滿足大數據時代的發展需求。”陳運文説,並且數據被喻為“石油”,目前無論是政府還是大型的網際網路企業都掌握自己的“原油”,在“提煉”過程中,更好地發揮和挖掘數據的潛在價值,創造更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但哪些數據是應該可以共用、交易,還應該有所界定。(記者 張璇)

[責任編輯:孫伊靜]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