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民經濟增長平穩,呈現就業向好、物價穩定、收入增加、結構優化的良好格局,為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打下了重要基礎。如何進一步鞏固穩中向好積極態勢,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穩定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成為擺在各地區各部門面前的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國內外雙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從國際看,經濟全球化進程面臨深度調整,儘管上半年全球經濟復蘇出現明顯向好勢頭,但貿易保護主義傾向升溫,仍是影響未來經濟增長穩定性的干擾因素,不可小覷。從國內看,隨著經濟總量不斷增大,低端産業産能過剩與中高端産業發展之間矛盾日益凸顯。增速放緩、結構錯配、傳統動能作用衰減等發展中累積的突出矛盾,必須要用新發展理念和新辦法來解決。因此,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成為指導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工作必須堅持和始終遵循的大邏輯。
今年以來,國民經濟穩中向好態勢更趨明顯,這是堅持深化改革創新成果的延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國際國內矛盾凸顯、風險隱患交匯疊加的複雜局面,堅持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治本之策,力促發展方式轉變。這些成就來之不易,既為完成全年預期發展目標奠定了紮實基礎,也為爭取更好的發展成果提出了更高要求。堅持以新常態的大邏輯指導經濟工作,必須從以往彌足珍貴的重要經驗中汲取營養。就下半年而言,重點是緊緊圍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精心奏好“穩政策、穩預期”“減稅費、放管服”和“防風險、促創新”的“三部曲”。
穩政策、穩預期,就是要把有利於鞏固經濟穩中向好態勢的宏觀政策穩住,並以此促進良好的市場預期更加穩定。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宏觀政策對市場預期有直接導向作用。從今年上半年經濟運作基本態勢看,精準有效的宏觀調控,不僅把經濟增長的路徑穩定在結構優化的軌道上,同時也為“三去一降一補”劃定了改革深化的方向,這就是力促過剩産能騰挪空間,為新舊動能轉換營造寬鬆環境。目前,規模以上工業增速穩健、高新技術産業與裝備製造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日趨活躍,無不與穩政策、穩預期有關。但穩政策並不意味著政策僵化一成不變,順時應勢適度作出相機調控,同樣是政策穩定的需要。因此,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關鍵是要穩住宏觀政策,這不僅有助於經濟態勢進一步向好,而且有效政策穩定的本身就是最好的市場預期。
減稅費、放管服,既是全面深化改革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行之有效的重要關聯舉措。以營改增為例,短短幾年來,從試點到全面推行,減稅降費成果斐然,企業減負效果明顯。經驗表明,這是讓企業輕裝上陣、積極投身市場競爭的有效之舉,也是力促實體經濟加快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但也要看到,深化政府自身改革任重道遠,制度性交易成本偏高的頑疾依然存在。因此,及時抓住當前經濟穩中向好有利時機,以加快推進放管服改革為牽引,帶動降成本、減稅費持續推進,著力打造更有競爭力的營商環境,對鞏固穩中向好態勢尤為重要。
防風險、促創新,是有效應對各種不確定因素,主動適應、積極引領新常態須臾不可放鬆的重要一環。就風險因素而言,國際國內兩方面都應給予高度關注。目前,世界經濟復蘇出現積極跡象,發達經濟體回暖態勢明顯,但我們絲毫不能放鬆風險意識。要看到,一些發達經濟體並沒有擺脫傳統的依靠金融和投資擴張應對危機的老路,新舊動能轉換難以接續。因此,外部增長動力衰減、市場需求不振,以及金融風險累積等深層矛盾,隨時可能以各種可預見或不可預見的方式傳導到國內,這是必須加以重點防範的風險領域之一。與此同時,還要看到,隨著我國金融體系不斷完善,金融監管持續改進,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的能力逐漸增強,但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不僅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也是做好經濟工作始終不能忽視的重要一環。
鞏固經濟穩中向好態勢,既要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處置“僵屍企業”和力促企業降杠桿作為重中之重,又要積極順應新技術革命浪潮和市場需求新變化,大力推進創業創新,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防風險與促創新有機結合起來。創新有風險,風險需防範。一方面,要充分調動一切有效手段,積極採取鼓勵創業創新的政策導向,把創新驅動增長作為鞏固和擴大穩中向好態勢最為有力的武器;另一方面,又要未雨綢繆,及時做好處置各種風險的政策安排,既要把企業去杠桿等化解存量矛盾的風險關進有效防範的“籠”中,也要把可能引發的金融風險降到最低程度。
總之,鞏固穩中向好態勢,需要我們始終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精準奏好“三部曲”,這是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的重要方法論。(經濟日報評論員)
[責任編輯:孫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