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圖:蔡華偉
1月9日,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米歇爾·雅羅在瑞士日內瓦出席記者會時展示《溫室氣體公報》,報告稱2014年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再創新紀錄。新華社發
全球氣候治理尋求“最大公約數”(權威論壇)
解振華
11月30日至12月11日,舉世矚目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在法國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出席開幕活動併發表講話,這是中國國家元首首次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中方將與各方一道,推動巴黎大會取得成功,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
為進一步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和國際合作,在2011年南非德班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締約方大會上,各方決定啟動“加強行動德班平臺”談判進程,以期在2015年締約方大會上達成一項公約下新的國際協議,對各方2020年後的強化氣候行動作出安排。巴黎協議將成為全球治理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為2020年後國際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定基調、定方向、定規則。
仍需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
氣候變化國際談判關乎各國核心利益、發展權益和國際影響力,各方圍繞巴黎協議的交鋒博弈一直十分激烈。經過近4年的談判磋商,各方儘管就巴黎協議的原則、架構、要素和輪廓形成了初步共識,但圍繞協議如何體現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如何體現公平,如何設計減排模式、力度,如何落實資金和技術支援,如何體現協議的法律約束力等問題,矛盾和分歧仍然很大。一些發達國家以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為由,提出要動態地解讀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推動建立2020年後所有國家共同減排、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大國共同出資的新機制。發達國家這種做法是出於保持本國發展優勢等利益上的考量,但客觀上模糊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歷史責任、發展階段、發展水準、應對能力上的本質區別,削弱了公約的基本原則,損壞全球團結抗擊氣候變化的政治和道義基礎,有悖全球氣候治理公平原則,應當堅決避免。
在減排模式和法律約束力方面也有不同意見。一些國家希望達成各方面具有國際法律約束力的協議,減排模式上更加體現“自上而下”的嚴格性,另一些國家則希望建立“自下而上”的包容靈活減排模式,各國減排貢獻由國家自主決定,不具有法律約束力,這需要妥善地加以協調和解決。
發展中國家普遍認為,巴黎協議應遵循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應同等處理減緩、適應、資金、技術、透明度等各要素。發達國家對已出現的氣候變化問題負有歷史責任,要率先大幅減排併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援。發展中國家處在相似的發展階段,都不同程度地面臨發展經濟、消除貧困、改善民生、保護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的多重挑戰,努力爭取在積極保護氣候環境過程中維護自己合理的發展利益。發達國家目前在落實2020年前已做出的減排及出資和轉讓技術方面進展有限,特別是實現到2020年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的資金目標前景並不明朗,這也是巴黎大會面臨的一大困難和挑戰。
將挑戰轉變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實現綠色發展的機遇
儘管面臨分歧和困難,但目前仍存在很多推動巴黎大會取得成功的積極因素。首先,各國領導人高度重視巴黎大會,積極為如期達成協定凝聚政治推動力。應東道國法國總統奧朗德邀請,中國、美國、歐盟、印度、巴西等10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以及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負責人將出席會議,為會議成功做政治動員。其次,各國加強行動和開展合作的意願增強,成效顯著。目前已有160多個締約方提交了其2020年後應對氣候變化自主貢獻,覆蓋全球90%以上的排放。這些自主貢獻將成為巴黎大會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於控制全球排放增長趨勢,給綠色投融資和低碳技術開發帶來清晰穩定的政策預期,帶動全球節能環保和新能源等綠色低碳産業長足發展。與此同時,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也更為積極,雙邊和多邊合作更為緊密。特別是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中美兩國元首連續兩年發表氣候變化聯合聲明,雙方不斷加強政策對話和擴大務實合作。另外,中國與法國、歐盟、印度、巴西領導人也都分別發表了氣候變化聯合聲明,聚同化異,相向而行,共同致力於巴黎大會成功和擴大合作,極大地提振了國際社會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的信心。此外,節能、能效和清潔能源技術的進步,碳市場的開發,綠色金融的發展,各國民眾意識的提升,都為巴黎大會成功凝聚了正能量。預計在各個國家和談判集團強有力的政治推動下,巴黎大會很有可能達成一個框架性協議,對各方2020年後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重大原則性安排,技術性細節問題將留待巴黎大會後繼續磋商解決。
中方希望巴黎大會能遵循公約基本原則,達成一個公平合理、全面平衡、富有雄心、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傳遞出全球低碳轉型的積極信號,推動各國將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轉變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實現綠色發展的機遇,在轉型的過程中實現發展經濟和保護氣候的雙贏。為實現這一目標,中方對巴黎大會成果有如下期待:
一是維護各方互信,落實承諾。各方應將多邊談判進程取得的一系列成果轉化為實際行動。特別是發達國家要兌現2020年前率先減排、每年1000億美元資金和提供氣候友好型技術支援的承諾,為協議如期達成奠定互信基礎。
二是傳遞積極信號,激發動力。應對氣候變化重在行動,全球合作行動應當設定一個有雄心的目標。世界各國應努力在本世紀內將全球溫升控制在2℃以內,並實現向綠色低碳、氣候適應型和可持續發展轉型。巴黎大會需要明確這一清晰的長期行動目標和願景,動員各方參與。
三是堅持公約原則,體現包容。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不僅要原則上堅持,還要體現在協議的各個要素中。協議內容要有包容性,既要重視減緩,又要強化適應;既要加強行動,又要落實資金技術支援保障;既要注重建立透明度體系,又要切實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能力;制度建設既要繼承落實多年談判已達成共識,又要創新發展自下而上國家自主貢獻新模式,既要著眼2020年後行動,又要切實完成2020年前的任務。
四是促進國際合作,實現共贏。巴黎協議應建立促進各方同舟共濟、各盡所能、互學互鑒、合作共贏的激勵機制,在2020年後鼓勵各國在實施自主貢獻的過程中分享最佳實踐、深化務實合作,持續提出符合本國國情、發展階段和實際能力的應對氣候變化自主貢獻,自主、自願、自覺地提高行動和支援的力度。
應對氣候變化“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
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不僅將應對氣候變化視為應盡的國際義務,更作為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説:應對氣候變化“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
自2009年向國際社會宣佈到2020年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目標以來,我國在節能提高能效、調整産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發展清潔能源、加強生態建設方面採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措施和行動,建立了相應的統計、監測、考核體系和問責制度。通過艱苦努力,“十二五”規劃確定的節能和碳強度目標已完成。我國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不但為全球做出了顯著貢獻,自身發展的品質和效益也得到較大提升。今年10月召開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定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我們將努力實踐這一發展理念,主動承擔與自身國情、發展階段和實際能力相符的國際義務。中國政府已於今年上半年提交了應對氣候變化自主貢獻,提出了到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並儘早達峰等一系列行動目標。中國將繼續堅定不移地將應對氣候變化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和成就推進全球氣候治理。
在中美、中法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中國宣佈拿出200億元人民幣建立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受到國際社會廣泛好評,為巴黎大會營造合作共贏氛圍。特別是習近平主席將出席巴黎大會開幕活動併發表講話,為談判進程提供強勁政治推動力,積極促進世界可持續發展和低碳轉型,將會對2020年後全球氣候治理走向和國際低碳合作格局産生深遠影響。中方將把握好重要歷史機遇,努力把領導人的政治推動力轉化為相互信任、合作共贏的談判氛圍,與發達國家積極開展對話溝通,與“77國集團”“基礎四國”“立場相近發展中國家”加強團結,在談判中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努力與各方一道求同存異、擴大共識,尋求“最大公約數”,全力推動巴黎大會達成一項有益於中華民族、廣大發展中國家和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國際氣候協議。
(作者為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
中美兩國是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兩個關鍵國家。中美在氣候問題上簽署合作協議具有典型意義,是真正在起領頭作用。中美兩國同意技術合作、分享經驗,不僅將惠及中美兩國,也將惠及其他國家,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歐洲與國際研究部專家雷蒙·帕切科·帕爾多
感謝中國、美國以及許多國家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所做出的大量努力。此次氣候變化巴黎大會正朝著正確的方向邁出重要一步。
——法國前總理 拉法蘭
中國注重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大力推進綠色發展,並把這些列入基本國策。中國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領域的表現也領先世界。解決氣候問題資金的融資工具非常重要,它將包括在巴黎協議中。資金以及資金的落實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相互信任的條件。發展中國家不會滿足於慷慨大方的空頭支票。只要各國政府和有關國際機構攜手努力,我們就能繪製低碳經濟融資路線圖。我欣喜地看到,中國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支援,幫助它們實現能源轉型。
——法國總統保護地球特使 尼古拉·于洛
中國在推動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形成上發揮了領導作用,得到了包括印度在內的許多國家支援。印中兩國一直一起努力推動氣候變化議題,兩國的承諾代表了亞洲的智慧,也符合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的要求。我們應關注“氣候正義”,它要求轉變生活方式,為每個人創造機會,也為希望發展的欠發達國家創造條件,這需要印中兩國的合作。
——印度尼赫魯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斯瓦蘭·辛格
當我們能為環境惡化找到應對之措時,也意味著我們能共同解決其他問題。中國在環境保護戰略上有諸多獨到之處,併為環境保護做了大量工作,南非與中國面臨著相同的問題、相同的挑戰,我們可以在許多領域一道工作。
——南非環境事務部副部長 芭芭拉·湯姆森
[責任編輯: 陳文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