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理財熱的興起,讓非法集資又找到新的“商機”。在山東煙臺芝罘區,3個多月來,警方共立案偵查11起打著投資理財幌子的涉嫌非法集資案,近萬名群眾受騙,其中絕大多數是“50後”婦女。
以“投資理財”名義吸金
“租個廠房,弄間辦公室,光開收據就能賺錢。”從去年開始,來錢快、利潤高的非法集資案件再次進入高發期,不同的是,這次是打著“投資理財”的名義。
僅在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從去年12月16日到今年3月,這個區共立案偵查了11起涉嫌非法集資案件,涉案群眾總數近萬人,涉案金額總計達21億多元。
據介紹,這些非法集資案件均以投資公司或企業發展為名,都在工商部門登記註冊,以終端發展前景廣闊,如承包飛機航線、進口成品油料、開發房地産、連鎖經營餐飲業等向廣大群眾宣傳,吸引群眾參與投資。
為打動投資者,這些公司往往做出高額回報的承諾。他們對外宣稱,投資者入股後,最高的年回報率高達100%,最低的也有5%,遠高於銀行定期存款利率。
芝罘區公安分局經偵大隊民警張海寧説:“不少中老年人對理財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要錢生錢。放銀行是死錢,要投資理財,趕時髦,但他們分不出是合法的還是非法的,不法分子就是利用這一點,一步步讓他們上當。”
只相信非法集資 不相信民警
警方介紹,在這11起涉嫌非法集資案中,受害者90%為中老年人,其中女性佔98%。投資少則三五萬,多則數百萬元,並且呈家族式、親朋式連鎖投入。不少老人攢了一輩子的養老錢,最後血本無歸。
但在辦案過程中,民警面對被洗腦的受害者,經常陷入尷尬境地。在近期查處的一起特大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中,初步查明近千人受騙,涉案金額達8000萬元。但兩個多月過去了,僅有30多人報案。“我跟受害者講了一個小時,但他們都不相信。”一位辦案民警無奈地説。
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發現不少受害群眾都抱有這種想法:就不能把犯罪嫌疑人放出來,讓他繼續發展産業,繼續給我們發利息嗎?甚至有人還到政府部門寫聯名信要求公安機關將犯罪嫌疑人釋放,給公安機關依法辦案帶來困難。
投資理財莫信“天上掉餡餅”
民警告誡已經受騙的“投資者”和準備“投資”的群眾,千萬不要相信“天上掉餡餅”的事,一定要理性理財,杜絕高額利息的誘惑。
民警建議,投資前要“三看”:一看公司營業執照,是否有投資理財的資質;二看利息,如果利息明顯高出銀行利率好多倍,投資者要小心;三要去現場看項目,不可只看紙上的介紹。
民警在偵辦案件過程中還發現,涉案嫌疑人中不少具有金融部門的工作經歷,他們利用自身掌握的金融知識和人脈資源為犯罪嫌疑人快速吸資起到了助推作用,建議加大金融行業的監管力度,使金融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新華社記者 滕軍偉
(新華社濟南4月1日專電)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