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幾個歐洲企業,比德國的太陽能世界公司更虛偽。按照德國媒體的説法,在過去10多年,該公司總裁弗蘭克·阿斯貝克總是在努力爭取政府補貼,並因此獲得1億多歐元的各種補助。但現在,該公司因經營不善將矛頭對準了中國太陽能企業,要求對後者實施制裁,理由是中國企業接受了政府補貼。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阿斯貝克的努力似乎也沒白費。在美國,正是在太陽能世界等公司的推動下,中國産太陽能組件被徵收了最高達250%的懲罰性關稅。隨後是歐洲,按照歐盟委員會不久前的決定,從6月6日起,中國産太陽能板將可能面臨47%的懲罰性關稅。
太陽能世界公司連戰連勝,中國太陽能企業則面臨一次又一次沉重打擊——在失去美國市場後,它們將失去總額超過200億美元的歐洲市場份額。
這應該是最近幾年中歐貿易摩擦最嚴重的一起事件。針對歐洲企業的虛偽和保護主義,怎麼辦?其實,最有效的措施,一靠政治博弈,分化對手;二靠經濟報復威懾,來而不往非禮也。
之所以要先政治博弈,是因為即使在歐盟內部,對中國産品制裁也是意見不一。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菲利普·羅斯勒就公開警告稱,對中國太陽能電池板徵收反傾銷稅將是“一個嚴重的錯誤”。他的表態,也得到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歐盟相當多企業的支援。
他們的態度與切身利益有關,因為以鄰為壑的保護主義,最終損害的是自身的利益。按照瑞士預測研究所的調研報告,如果歐盟對中國太陽能企業採取制裁,勢必導致太陽能面板漲價削減需求,由此使安裝和維修需求減少,最後造成大量就業崗位消失。僅在德國一國,未來3年最多可能減少8.47萬個就業崗位。報告的結論是,懲罰性關稅會對歐洲企業帶來競爭優勢,但由此産生的工作崗位,僅為在其他領域失去的崗位的五分之一。
對於太陽能世界公司這個始作俑者,德國媒體也不吝批評。《法蘭克福彙報》就直斥説,這個“曾經的領頭羊企業”如今遭遇困境,“原因首先在於它的競爭力不足”。
這種不同意見,給政治博弈提供了很好的空間。在未來半個月,圍繞著太陽能面板問題,中歐之間勢必短兵相接,攻防不斷。中方一方面要捍衛中國企業的正當貿易行為、斥責歐盟保護主義,另一方面也需要多做反對制裁的歐盟政客、媒體、專家的工作,讓那些試圖嫁禍中國企業的歐洲人明白,這種做法虛偽而徒勞。
如果那些歐洲人還不以為然,那中國就必須表達更堅決的態度,採取更有力的措施。甚至在歐盟制裁前,即對某些歐盟産業另眼相看,比如不妨“透露”部分可能遭到報復的産業,促使歐洲企業向歐盟施加更大的壓力。一旦歐盟真的實施制裁,那就按既定程式以牙還牙。這就是威懾!商場即戰場,敢戰方能言和,如果總是逆來順受,結果勢必是對方的步步緊逼,受害的將不僅是中國太陽能企業,而且還可能是中國電信企業、紡織企業,以及機械、電子等許多“中國製造”優勢領域。
其實,歐盟明目張膽的保護主義行為,國際社會也看得很清楚。加拿大前外貿部長、駐世貿組織代表塞爾希奧·馬奇就説,歐盟應注意 “別做得太過分了”,“中國了解歐盟的政客,它並不希望自己被置於被告席,尤其不希望自己因此而丟面子,如果它決定反擊,那麼歐盟可能面臨雙輸的局面。”至於那個始作俑者阿斯貝克,德國《明鏡週刊》就毫不客氣地説,他此舉不符合德國的國家利益,“他最大的才華,就是損害國家或投資者的利益來為個人牟利”。(劉洪)
[責任編輯: 劉承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