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污染會否捲土重來令人擔憂
明天,被禁14年的一次性發泡塑膠食具正式迎來“解禁日”。根據國家發改委此前修改《産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有關條款的決定,一次性發泡食具將從“淘汰産品目錄”中刪除,屆時將被允許生産使用。
記者採訪發現,由於生産成本和進入門檻低,多年來一次性發泡食具“禁而不絕”,這次解禁後將面臨四大難題,再度引發人們對“白色污染”的擔憂。
為何禁而不絕
河北省永清縣是華北較大的一次性餐盒生産地,有餐盒生産企業和作坊上百家,“一直都偷偷生産,解不解禁無所謂。”一個餐盒企業負責人説。
一次性發泡塑膠食具是指以聚苯乙烯樹脂為原料,在擠出機中經過高溫加熱熔融後加入發泡劑丁烷等進行擠出拉片,再進行二次加熱吸塑成型,製成的快餐盒等各種一次性食具。
1999年,一次性發泡食具被列入淘汰落後産品,在全國範圍內禁産禁用,但始終“禁而不絕”。
“禁而不絕”的問題還沒解決,國家發改委今年以“發泡食具使用後可回收再利用、國際上許多國家和地區一直在使用、能節約石油資源”等多個理由,在修改産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時,刪除了“淘汰産品目錄”中的一次性發泡塑膠食具,意味著發泡食具合法回歸。
安徽合肥寰寶紙塑合成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余鄔強説,一個非發泡餐盒要20-30克原料,而發泡食具只需五六克,成本非常低。1萬多元一台的生産設備,8小時就能生産5000多個。因此發泡餐盒佔據合肥一次性餐盒市場總份額的60%-70%。
會否重現污染
專家説,一次性發泡食具解禁後將主要面臨原料難控、回收難等四大難題,公眾擔憂“白色污染”重現。
難題一:余鄔強説,正規廠生産的發泡食具每個售價要1毛2左右。但一些小作坊使用回收的廢舊塑膠,甚至是醫用垃圾製成的餐盒,每個僅6-7分錢甚至更低。
難題二:除原料品質難以控制外,一些企業在生産中還添加了工業滑石粉、熒光增白劑等不符合《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用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的添加劑,給食品安全埋下隱患。
難題三: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董金獅説,聚苯乙烯耐熱性差,超過90℃會發生變形,並釋放出有害物質。因此不能放入微波爐或蒸屜中加熱,也不能盛裝炒菜。但在各地路邊快餐銷售點多是用發泡餐盒盛裝熱菜,消費者也習以為常。
難題四:專家説,由於發泡食具體積大、運輸成本高、再利用渠道有限,大多被隨意丟棄。在城市垃圾清運環節,由於缺少必備的分揀等程式,回收再利用形同虛設。很多市民擔心,解禁將給環境保護帶來很大壓力,可能重蹈“白色污染”垃圾圍城的覆轍。
擔憂管而不嚴
“解禁前是禁而不絕,解禁後會不會還是管而不嚴?這樣來回折騰有啥用?”聽説發泡食具合法回歸,不少網友表示擔心。
“解禁後,要嚴格準入標準,並進行網路化管理。”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塑膠加工工業協會理事長錢桂敬説,目前5個相關行業協會已草擬了行業管理、企業準入、品質管理、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等4套管理制度,並遞交國務院相關部門。
針對當前亟待建立的回收體系,專家認為,應按照政府支援、企業運作、全民參與的原則,明確發泡食具廢棄物回收利用的主管和監督執行部門,研究出臺支援一次性發泡食具回收利用的激勵政策。可參考國際通行的“誰污染、誰負責”原則,由管理部門向生産企業按標準收取適當的污染治理費,作為扶持回收利用的經費。
綜合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報道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