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昨日公佈的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2年末,我國15-59歲(含不滿60周歲)勞動年齡人口數量較上年末減少345萬人,比重下降0.60個百分點,這是在多年增長後的首次下降。
“勞動年齡人口首次出現下降意味著中國人口紅利消失的拐點已在2012年出現,將對經濟增長産生顯著影響。” 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分析稱。
蔡昉指出,判斷一國是否擁有人口紅利,要看兩個指標:一是勞動年齡人口,一是將勞動年齡人口作為分母、其他年齡組如年幼、年老者作為分子得到的人口撫養比。如果勞動年齡人口增長、人口撫養比下降,就會帶來人口紅利,反之就沒有人口紅利。
統計公報顯示,2012年末,我國0-14歲(含不滿15周歲)人口為22287萬人,佔總人口比重為16.5%,人數比上年末增加123萬人,比重與上年末基本持平。15-59歲(含不滿60周歲)人口為93727萬人,佔總人口比重為69.2%,人數比上年末減少345萬人,比重比上年末下降0.60個百分點,這是在多年增長後的首次下降。
一方面是勞動年齡人口的下降,另一方面則是人口老齡化矛盾日益突出,我國已經出現“未富先老”的缺口,必須要做好應對之策。
對此,蔡昉建議,應該進行一系列政策調整和制度改革,創造條件延長人口紅利期。比如,通過戶籍制度改革進一步清除勞動力流動的制度性障礙,通過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擴大居民消費需求等;並且,要未雨綢繆,創造條件挖掘第二次人口紅利。
[責任編輯: 吳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