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受爭議的第三方支付行業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內地鉅額資金躲過嚴格的外匯管制,經過複雜的跨境運作,流入境外,其中一種渠道為通過內地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在境外進行套現。
多位專家和第三方支付業內人士表示,隨著我國外匯機制不斷完善、網際網路技術快速發展,預計第三方支付機構跨境業務也將得到爆髮式的增長。在此過程中,不排除某些機構或個人利用不當手段進行套現、洗錢等非法行為。未來第三方支付機構跨境業務的健康發展,不僅需要相關監管機制的進一步完善,更重要的還是加強行業自律、堅守風險底線。
刷卡偽造交易記錄套現
幾年前,江浙等地區利用信用卡套現就非常盛行。常見的手段一般是不法分子先通過工商部門註冊成立多家公司,然後以這些公司的名義向第三方支付機構申領POS機,並通過製造“虛假交易”達到套取信用卡資金的目的。
如今,套現的陣地轉移至澳門、香港等境外地區,這就讓某些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罪名”又多了一個——跨境套現。據報道,在境外套現通常偽裝成購買手錶或珠寶——由第三方支付公司來處理。一旦第三方支付公司受理交易並授權從內地銀行賬戶匯出資金後,這些資金就會匯入涉及交易的商店在境外銀行的賬戶。
一直從事線下POS機相關業務的老蔡向中國證券報記者坦言,此前幾家涉嫌境內信用卡套現的第三方支付機構遭受監管部門重罰,相關的線下POS機業務已經嚴格不少。“但是仍舊不排除一些第三方支付機構鋌而走險,目前有線下POS業務資格的機構之間搶份額搶得很厲害。”當記者提出如何才能在澳門、香港等地辦理相關的POS機時,老蔡直言,“我們是正規的機構,管理很嚴格,所以這邊辦不了。不過我知道有些第三方支付機構可以辦,一台要好幾萬元。”
對此,曾經頻繁遊走于澳門和內地熟悉類似跨境非法套現活動的老鄭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現在渠道是越來越多了,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無非是刷卡偽造交易記錄套現。”
老鄭直言,以博彩業為主的澳門被非法套現者盯上早已不是什麼新聞,“澳門娛樂場所等都有專門的貴賓廳、VIP包廂,裏面就有可刷大額資金的POS機,單筆刷個幾十萬元根本不算什麼,刷出來的資金一般會被抽走20%左右的佣金。”老鄭笑稱,20%可以算是比較合理的佣金標準,以前這個數字一度更高。
此外,還有一種渠道就是跨境匯兌套現。簡單來説,就是個人先在中國境內用人民幣購買電子禮品卡,然後再在境外將禮品卡兌現成美元,這樣就可以實現資金的跨境流動,不過此渠道一般可運作的資金規模較小。
“藍海”還是“陷阱”
我國第三方支付行業正“大步流星”向前邁進。不少第三方支付業內人士將境外市場視作新“藍海”。近期,京東網銀線上等5家第三方支付機構獲得第二批跨境支付牌照,加之去年9月的首批試點企業支付寶、易寶支付等,截至目前,已有22家第三方支付企業擁有跨境結算業務資格。隨之而來的是,上海自貿區人民幣跨境支付試點正式開啟;日本電商樂天、美國新能源汽車公司特斯拉在內地與支付寶頻頻握手。
儘管目前境外業務在我國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業務佔比較小,但是這並不妨礙境外業務正在成為第三方支付機構未來的戰略佈局重點。易寶支付高級副總裁余晨表示,相較于易寶支付的其他業務,目前該公司跨境支付業務的佔比還很小,“風險控制是易寶支付面臨的挑戰,因為涉及到境外、外卡交易,所以對風險的關注會更大”。
不過,快錢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關國光表示,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給第三方支付行業帶來了綜合性業務機會。資訊化技術正在推動人民幣業務跨境規模:一是B2B領域,二是B2C領域,三是傳統的跨境線下交易。“這三個部分都存在著巨大的跨境人民幣業務規模。線下支付主要是隨著出境總體人數的增加,有大規模的交易需求。”關國光如是説。
但是,類似上述的跨境套現等行為的出現,無疑讓某些第三方支付機構在享受高額利潤的同時,也經歷甜蜜的“危險”,因為利用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平臺,即便在未發生貿易的條件下也能方便地實現資金轉移,而且監管部門往往難以對其資金交易性質、背景等進行監控。這讓某些不法分子看到了新的“機會”。
長期研究跨境支付結算的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博士後、中國財經青年學會秘書長熊園告訴記者,我國第三方支付機構優勢明顯,比如用戶數量龐大、比銀行更注重客戶體驗、能開發出更為便捷的支付流程等。但與此同時,目前我國第三方跨境支付的監管尚不健全,第三方支付機構在創新的路上,不排除有急功近利者“走彎路”,包括洗錢、賭博、騙匯等。
專家認為,第三方支付的境外市場“廝殺”將很快到來。而最終決定誰能真正勝出的還是能否深入挖掘市場需求,研發創新的支付産品,利用監管漏洞進行套利絕對不是明智之舉。
完善交易機制流程勢在必行
“大家都知道做這事兒是違法的,但是就是忍不住一次次冒險,除了高額的利潤吸引,還有就是雖然我國是一個外匯管制的國家,但是在這方面的監管措施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老鄭向中國證券報記者感慨道。
多名專家和業內人士坦言,“幾乎不可能實現百分之百的監管,這在國際上都是一個難題。”實際上,早在2012年,央行就出臺《支付機構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管理辦法》。
公安部經濟犯罪偵察局反洗錢處的陳超指出,與傳統交易方式相比,第三方支付最大的特點是用戶的虛擬賬戶可以和任意一家簽約銀行賬戶相關聯,買方只需通過虛擬賬戶就可以轉移資金。“這固然使得交易過程十分便捷,但當第三方支付參與結算業務後,也使得原本銀行可以全程掌握的交易過程被割裂成兩個看起來無關聯、銀行無法確定彼此間因果關係的交易,從這個意義上講,第三方支付企業利用其在銀行開設的賬戶遮罩了銀行對資金流向的識別。”
業內人士稱,目前,第三方支付機構對用戶的管理沒有如金融機構一樣實行嚴格的身份審查。為了保證客戶的資金安全,網上支付一般通過密鑰、證書等保密工具進行認證,無法保證客戶交易資訊的真實性,監管部門也很難搜尋到交易雙方的真實身份、交易記錄等資訊。另外,第三方支付機構還為非法資金注入金融體系提供潛在的渠道。現金的流轉不需要依託銀行體系,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因而常常被洗錢分子所利用。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除了監管部門之外,包括發卡銀行、第三方支付機構等在內的各參與方需要共同努力,完善相關交易機制和流程。此外,多數專家建議,應儘快將第三方支付企業納入反洗錢監管範圍,規定第三方支付機構為反洗錢義務主體,要求其完整、妥善保存事務數據,定期報送大額和可疑交易報告。同時,主管部門還應保持對第三方支付模式下業務創新的關注與研究,及時調整監管政策。
[責任編輯: 林天泉]